看一座城市的文明所在,不僅在于它的經濟富足、文化昌盛,更在于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如果一個城市的公共安全總是處于“漏水”狀態,歸屬感從何談起?
為減少盜竊摩托車案件的發生,廣東順德公安分局在開展治安大防控工作的基礎上,印制了大量“溫馨提示”宣傳資料,免費向市民派發,提醒摩托車主注意防
盜。別小看這一張提示單,據統計,自10月15日以來,民警已發出“溫馨提示”達500多份,當地刑事發案率比之前下降了42.9%,摩托車被盜案件更是下降了50%。
在深圳,估計許多市民都曾經接到過警方的“溫馨提示”短信,短信的內容主要是針對近期社會治安熱點,提請市民主要應預防的各種情況與措施。
警方是公共服務機構,他們被看做法律與秩序的執行者,但法律的威嚴并不僅僅體現在雷厲風行的打擊犯罪上,犯罪已經發生,破壞已經造成,警察不只是一個秩序的事后修復者,而應成為一個秩序的事先預見與管理者,預見可能遇到的困難,從而通過服務的整合消弭于萌芽狀態。
給摩托車主送一份小小的防盜提示單,給市民一個安全防范的“溫馨提示”短信,是及時的信息傳遞,提高了民眾的預警意識,這既減少了民眾因為疏忽而可能造成的損失,也減輕了警察事后追查的成本付出,是一件雙贏的事。更重要的是,只有當警方面向社會的大門敞開,警察深入大眾,與大眾發生更多的日常聯系,讓人感覺到“警察時刻在我身邊”,大家才愿意向警察打開自己的心扉,警察才能從各種生活細節中得到第一時間的信息反饋,從而提高自身運作的靈活性和效率。有很多犯罪行為,不正是來源于不起眼的生活矛盾?不正是埋伏于某個瑣碎的小事件中嗎?
警察只有與公眾合作,形成高頻率的互動,才能提供更優良的公共服務。公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在自己遭遇緊急狀況時能及時為自己提供服務的警察,而不是只會坐在辦公室等待人們上門報案的警察。
提供直接的幫助是一種“有難必幫”的服務,提供間接的信息咨詢幫助也是一種“有難必幫”的服務,警察必須要肩負起“社會服務生”職責,與大眾聯手、共同維護社會安全與秩序的第一道防線,這才能讓廣大市民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安全而自信的“主人感”。(畢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