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用地 嶗山區高招破解“無地招商”難題
本報訊 同樣15畝土地,置換產業后年產值翻了幾十倍;同一處企業倉儲基地,改造不到半年時間就引進5家高新技術企業;同一塊閑置多年的村級用地,整體規劃設計后,還未開
建就有數家生物制藥企業前來接洽……近兩年,嶗山區積極走內涵挖潛道路,變荒地為寶地,盤活閑置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經濟用地,破解了“無地招商”的難題,走出了高新技術企業集約、集聚發展的新路子。 為保證高新技術產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嶗山區改變以往項目征地模式,在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的基礎上,置換傳統低效產業,盤活閑置土地和廠房,統一納入“高新創業園”這一管理服務體系中,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招商,為高新技術項目的入駐搭建了平臺。通過這一“整合”,既化解了土地瓶頸問題,為項目入駐騰出了新的空間,又增強了對科技型企業的吸引力,從而增強了區域創新能力。目前,該區新規劃建設高新創業園面積已達15萬平方米,已建成2.4萬平方米,引進高新技術企業近30家,今年上半年高新創業園實現高新技術總收入6億元。
通過產業置換,盤活傳統低效產業也是該區集約利用土地的辦法之一。青島舒美家具公司在該區的原有廠房占地15畝,一年前經過協商,該公司將原有業務遷出,將廠房整體租賃給政府,由政府進行統一改造,并進行統一的招商和管理,使該廠房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創業的“搖籃”。目前共引進海納電氣、中科英泰、金仕邦電子等高科技企業20余家,在沒有新增用地的情況下,年產值由原來的不足800萬元一躍增加到1億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為了用好、用活企業閑置廠房、土地,該區采取政府引導、社會投資、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作機制,積極引導企業利用現有的空置廠房、場地,實施改造包裝,吸納科技型企業入駐,從而達到產權企業、政府、入駐企業“三贏”的目的。按照上述方式,今年9月份,1萬多平方米的原兗礦物流倉儲基地進行了重新改造,目前已陸續入駐5家高科技企業。此外,該區還啟動了占地20畝的原青島益青出租車修理廠項目,計劃建設總面積3萬平方米的綜合性創新孵化基地。
嶗山區還在盤活閑置村級集體經濟用地上做文章,在不改變現有土地產權關系的前提下,采取統一規劃、獨立開發、整體招商、集中管理等方式,對高新產業區內閑置的村級用地進行集約利用,既滿足了產業發展對空間的要求,又為村集體長遠發展積蓄了能量。目前由石老人社區投資7000萬元、占地45.6畝、總面積5.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建設項目已正式奠基。該項目計劃明年下半年建成,其規劃出的8000平方米的生物醫用凈化廠房(GMP車間)已吸引了數家生物制藥企業前來洽談。預計不久,這里將成為嶗山區新一處服務于中小科技企業的公共技術平臺和創新創業基地。(本報記者 霍峰 本報通訊員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