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呼和浩特11月23日電(記者張云龍、劉錚)11月11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烏達區巴音賽煤焦有限責任公司發生一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6人死亡,3人受傷。調查發現,事故煤礦先后兩次被要求停產整頓,但拒不執行停產整頓指令,超層越界、非法組織生產,直至發生這起特大事故。這起事故的特點是煤礦
經營者想最后“撈一把”,結果出了事故,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因為頻頻發生安全生產事故,又對煤炭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和巨大浪費,國家要求堅決關閉和整頓不符合條件的小煤礦。近來,又先后下發了《國務院關于預防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特別規定》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整頓關閉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非法煤礦的緊急通知》,各地都在貫徹文件精神,并嚴厲打擊煤礦非法生產。
在這樣的政策高壓下,為什么烏海這家小煤礦敢頂風而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發生礦難的兩對礦井屬承包煤礦,停產整頓期間仍要繼續繳納承包費,繼續支付人員工資,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礦主鋌而走險,違法組織生產。
更為重要的是,這兩對礦井已生產35年,煤炭資源基本枯竭,加之煤礦設備條件差,安全生產欠賬多,申領安全生產許可證沒有結果,繼續生產的希望不大。眼看國家規定的12月31日關閉的“大限”將至,于是礦主一方面假裝停產整頓,一方面組織人員偷偷生產,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的利益。這起事故充分暴露了該煤礦無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職工生命財產安全,“要錢不要命”的嚴重問題。
目前,全國已有1.2萬余處煤礦被要求停產整頓。按規定,年底前每個礦井只有一次申請驗收的機會,不合格就要關閉。為獲取豐厚的利潤,那些整改無望的小煤礦決不甘心就此出局,明停暗采假整頓的事情難免發生。而且,這些小煤礦大都抱定孤注一擲的心態,在“最后行動”中,愈加無視安全生產,安全隱患大大增加。
因此,各級地方政府要把煤礦整頓關閉作為當前的工作重點,既要防止停而不整,更要加強監管,堅決杜絕停產整頓礦井非法生產,一經發現立即關閉,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