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稱,明年中國外貿增長速度可能放慢
本報記者 王羚 發自北京
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貿易談判代表高虎城在昨日閉幕的“第二屆中國商務發展論壇”上透露,中國前三季度遭遇各類貿易摩擦涉案已達89億美元,貿易摩擦由產品、企業等微觀層面
轉變到政策、體制、行業等宏觀層面。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年我國外貿增長速度可能會進一步放慢,但是仍然有可能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實現能力的強弱最終取決于我國產業的競爭能力。”分管進出口公平貿易局、產業損害調查局、國際貿易談判代表辦公室三個部門的高虎城,對于中國的外貿環境看得非常清晰。
盡管今年1至10月份的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實現了高達24%的增長,但“大而不強”的中國外貿仍然亟須調整和提高。據了解,未來中國面臨的國際貿易摩擦,在表現形式上除了傳統貿易之外,還會朝著環境保護、勞工標準、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要求等領域發展。
“商務部每天都會有人忙于大大小小貿易摩擦的協調、談判和解決。貿易摩擦多也是中國大進大出的外貿特點造成的,這使得中國為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自己只在產業鏈條中得到有限的利潤空間。”高虎城說。
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提高中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包括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等多個層面。去年,商務部著手進行產業國際競爭力調查工作,并啟動了汽車、磷肥、鋼鐵、紡織等重點行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由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負責的《產業競爭力調查規則》已經完成草案,正在征求相關專家意見,估計在年底之前可能出臺。
高虎城表示,這項工作雖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整體看,產業競爭力的評價和研究工作剛剛起步,無論是研究和評價方法都需要借鑒國外的經驗和做法,更需要國內的理論界和產業、企業界的參與。
就中國的紡織品行業而言,多次代表商務部負責中美紡織品談判的商務部外貿司副司長孫繼文認為有五個缺乏:缺乏產品的設計能力和研發能力;缺乏原材料和服裝等終端產品的定價能力;缺乏最終消費者的營銷渠道;缺乏專利;缺乏品牌。由于這五個缺乏,中國紡織產業注定只能是簡單的供應商、生產商。
孫繼文提醒,雖然現在中美紡織品達成了協議,但只是“暫告一段落”,紡織企業并不能就此放松。“如果企業不從根本上扭轉目前的增長方式,依然靠簡單粗放、靠量增價跌實現市場份額的話,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今天,貿易摩擦依然還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