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開幕的北京論壇上,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員趙中維在報告中指出,近年來,由于醫療服務保障的城鄉差異,中國大城市的人均壽命比農村高了12年。 統計顯示,從1977年到2002年,中國的鄉村醫生從180萬人降低到80萬人,衛生工作者的人數從340萬人降低到80萬人,80%的農
村人口沒有醫療保險。 趙中維指出,在這樣懸殊的醫療保障條件下,除造成人均壽命的巨大差別外,2002年大城市的兒童死亡率為6‰,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而貧困地區則高達54‰。
趙中維認為,醫療衛生的不平衡,已經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構成了威脅,政府必須采取措施。
除了城鄉差異外,地區內部差異也非常明顯。
趙中維指出,雖然從1980年到2002年中國人的醫療支出上升了40倍,但是國家衛生部的調查卻顯示,有13%的人生病后沒有求醫,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不求醫的原因是因為經濟上無法承擔。
如今,有18%的家庭的醫療費用已超出了家庭收入,24%的家庭需要借款,5%的家庭為此變賣家產。郭少峰
相關鏈接
有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總死亡原因的70%以上是慢性疾病。
近年來由于衛生和飲食等條件的改善,與貧困相關的腫瘤患病率開始下降,下降最明顯的是宮頸癌,其次是食管癌;但是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明顯的上升,比如說像肺癌、乳腺癌、大腸癌,特別是肺癌,已經逐步成為癌癥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