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基金流失誰來管醫患雙贏“輕病掛床”現象凸現 有些定點醫療機構,做一個身體檢查,也鼓勵參保職工“掛床”住院;醫院更是會讓可門診治療的病人小病大治,千方百計說服其住院;本該出院的病人,醫院則會大病長治,讓其延長住院時間。
除了
醫院打醫保基金的歪腦筋外,患者中也出現了“輕病掛床”、“靠醫保、吃醫保”的現象。在銀行工作的鄒小姐有一次扁桃體化膿,如果在門診打點滴要花將近2000元,當然不能報銷。一位患者給她出了主意,讓她住院。該患者傳授“經驗”說,住院個人只需花“門檻費”1400元就可以了,上次自己就是這樣省了幾百元錢,又省錢又給自己一個休息時間,何樂而不為呢?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醫院和患者的這種行為其實是在“騙保”,直接侵犯了醫療保險制度和其他參保人的利益。
體制漏洞基金流失之源頭
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第三方付費的醫保制度,也就是說,參保人將錢交給醫保管理部門,醫保管理部門與醫院進行費用結算,醫院只負責給病人治病,這就相當于醫院“點菜”,患者或者醫保部門埋單。
為什么過度診療的現象一直得不到解決?醫療機構和個人套取醫保基金的行為屢屢出現?表面上看,好像是因為這些人利益熏心所致,但更深層次地去發掘,這些現象的出現,根本原因是我國現行醫保制度存在的體制漏洞。
當初制定這樣的運作機制是為了讓醫保管理部門以第三方監督的角色出現,通過費用結算、監督檢查醫院的不合理醫療服務行為和對費用進行控制,保證參保人的醫療服務需求得到滿足。由于目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還未到位,醫療運行成本較高,所以凡是敢于并善于濫開藥、濫檢查的醫院,收入就會明顯增加,醫院只有收益,毫無風險和壓力,這才是導致醫保基金嚴重浪費和大量流失的關鍵所在。
一位很有影響的專家官員說得好:醫院最貴的并不是藥,而是醫生手中的那支“筆”。而能管住、管好醫生手中“筆”的并不是政府部門,而是醫院自己。看來要想治理醫保基金流失的靈招就是加強監管,治本之策在于醫療保險體制、醫療衛生體制和醫藥體制三項改革互相協調、齊頭并進。許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