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經過七輪談判,終于在相互讓步下握手言和,抑郁已久的中國紡織企業也終于撥云見日—— “我們領導這幾天都在忙著開會,研究制定出口美國的新方案。”昨日,記者撥通了美國市場占70%多的紡織品出口大戶———綺麗集團的電話時,一位秘書激動地告
訴記者,“協議達成給企業帶來光明前景是肯定的,現在關鍵就看能爭取到多少配額了。”和綺麗集團一樣,近日來,很多忙碌的青島紡織企業也都懷著躍躍欲試的心情。 這一切,源自11月8日,商務部長薄熙來與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波特曼在倫敦簽署的《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緊接著,11月10日,商務部在官方網站公布了2006年輸美紡織品管理的具體方案,即2006年度輸美的協議產品采取業績分配和公開招標辦法執行。
七輪磋商撥云見日
中美兩國在雙邊紡織品貿易問題上的分歧由來已久。今年1月1日,在全球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配額制度“壽終正寢”之后,美國在配額制度取消短短4個月后就開始對第一批中國產品實施進口限制。盡管中美雙方從6月中旬就開始為解決紡織品貿易爭端進行首輪談判,但美國一直一意孤行,邊談邊限,不斷增加對中國產品設限的品種和數量。
美國這種為保護落后的本國紡織業所采取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使中美雙邊紡織品貿易前景蒙上了厚厚的陰影。而實際上,這一陰影不僅籠罩了中國紡織品出口企業,也給美國貿易商及消費者帶來了不利影響。
記者在采訪青島紡織企業時了解到,自從美國開始設限以來,重點出口美國的企業不得不停產觀望,不敢貿然接單。對美出口胸衣排名中國之首的青島南南制衣公司的一位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美國的設限和封關,他們今年來的胸衣出口逐月下降,近兩個月已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與此對應的是,在今年以來的各種相關展會上,來自美國的采購和貿易商明顯減少了,有的即使來了,也是看看其他一些非設限產品,對于敏感紡織服裝產品也都不敢輕易下單。
值得慶幸的是,中美雙方經過長期的有時甚至是激烈的討價還價,終于在本月初取得了重大突破。11月8日,中美紡織品問題經過七輪的談判,終于在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和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握手言和后畫上了一個暫時的句號。雙方在倫敦簽署的《關于紡織品和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最終使籠罩于中美紡織業界一年多的陰云得以消散。
三個核心問題互相讓步
中美雙方之所以能夠達成協議,主要是由于雙方本著互利互諒的精神共同為此作出了努力,最終就長期阻礙談判取得進展的幾個重要問題達成了妥協。
市外經貿局有關負責人認為,雙方的妥協主要表現在三個核心問題,即覆蓋時間、增長幅度和基數。關于協議覆蓋的時間,中方原先要求的覆蓋期到2007年底為止。經過談判同意將協議覆蓋時間從明年1月1日起延長至2008年底,為期三年。關于出口增長的幅度,美國方面以前一直堅持中國出口產品增長率只能限制在雙方關于中國入世協議中規定的每年7.5%的增幅之內。經過商討,美國方面作了重大讓步。根據協議,涉及的中國對美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2006年的增長率為10-15%,基數基本上是2005年美國從中國的實際進口量。而2007年和2008年的出口增長率分別為12.5—16%和15—17%,基數均為上一年度全年協議量。
從總的情況看,中美紡織品協議與中國同歐盟不久前達成的紡織品貿易協議有著不少的共同之處。也可以說,“中歐模式”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起到了很大參考和借鑒作用,或者說成為中美協議的重要談判基礎。
企業:現在敢和美商做生意了
“其實,姑且不論協議的具體內容如何,但至少現在我們敢和美國進口商做生意了,這才是最最關鍵的。”新華錦集團一位經理的話點明了此次中美達成協議的重大意義。他認為,雖然協議中確定的增長幅度低于預期,但是“隨著出口額度的進一步明確,企業可以據此抓緊制定明年的計劃,有額度的就安排生產,沒有的就趕快轉向其他市場或產品。”
記者從市外經貿局獲悉,今年1至9月份,我市對美紡織服裝出口額占全市紡織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8.7%。為幫助企業在最大程度上挽回損失,局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研究政策,并將組織相關培訓,為企業能夠在隨后的配額申報與競標中取得成功打下基礎。
海洋大學一位資深教授認為,此次中美達成協議,除了增加了雙邊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前景的確定性之外,還有一個深層意義:盡管中美雙方經過長期甚至是艱苦的努力才達成了紡織品和服裝貿易協議,但是這是雙方長期存在重大分歧和摩擦嚴重的貿易領域,這樣一個“棘手的”貿易問題的解決,無疑將為中美之間其他貿易爭端的解決提供很好參考和借鑒作用,進而有利于中美貿易的總體發展。
紡織品配額本月下旬招標
根據中美達成的紡織品協議,雙方決定對21類中國輸美的紡織品實施配額管理,根據今年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的數量,按照中美雙方約定的增長幅度,本月10日,商務部計算出了21種協議內紡織品的出口數量,并在商務部官方網站進行了公布。
商務部同時指出,2006年21類紡織品的出口美國的數量將采取業績分配和公開招標兩種方式進行管理,其中,業績分配數量占協議數量的70%,具體數量按《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執行;公開招標數量占協議數量的30%,具體數量按《紡織品出口許可數量招標實施細則》執行。2006年度協議產品數量的首次業績分配和招標工作將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期間進行。
記者在隨后的采訪中了解到,青島多家相關企業已在第一時間從商務部網站看到了這一辦法。他們對這種仿照輸歐紡織品數量管理的方式表示贊同,因為業績分配和公開招標兼顧了企業的實力和近一年的業績,避免了出口資源的浪費。
積極放大協議正面效應
在積極評價協議帶來的利好之余,專家也提醒企業不要盲目樂觀,因為這只是一個暫時的句號,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貿易摩擦和爭端也必將愈演愈烈。所以,今后尚需不斷提升我國紡織品的質量,放大協議的正面效應。
日益嚴峻的貿易摩擦告訴我們,簡單的數量增長已不應再是中國紡織品出口追求的目標。優化出口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實現紡織品出口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提高,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所以,今后應鼓勵紡織品企業加大對產品的設計、研發等軟性技術的投入來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進而提高產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同時,鼓勵企業創立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品牌,提升“中國制造”口碑,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熟悉國際貿易規則,增強國際營銷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
也有專家認為,應努力為中國紡織品對美出口開辟新途徑。加強與加勒比地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區國家的合作,充分利用他們輸美紡織品無設限要求的優勢。通過在國外投資辦廠的方式,中國外貿企業完全可以將制造車間從中國搬到其他國家,減輕“中國制造”堆積過多造成的貿易壓力。此外,在歐美對我國的部分紡織品設限的情況下,我國企業應該探索市場多元化的途徑,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例如中東、東盟和南美等,以規避設限給自身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