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出開放新高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開發建設回眸
“彈指一揮間,滄海變桑田”,用這句話來形容位于城陽區的青島出口加工區這一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點也不為過。2004年8月流亭機場海關駐青島出口加工區辦事處入駐儀式的鞭炮聲猶在耳邊,2
005年9月的青島出口加工區已經成為青島市對外開發的新橋頭堡,闖出了一片新天地。 “一年樹形象、三年成規模、五年創一流”,這一目標早已完成。這一年,貧瘠的灘涂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現代化的新型工業園區;這一年,昔日的農村不見了,一座生機盎然、充滿活力的現代化新城的雛形已映入人們的眼簾;這一年,南海路、程港路、3.5萬伏變電站等重大基礎設施陸續建成,一批重大項目和世界500強項目先后落戶,加工區開始踏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當年批準、當年建設、當年通過驗收
青島出口加工區于2003年3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準后,在人員少、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積極克服“非典”疫情、資金短缺、土地性質尚未解決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經過9個月的晝夜奮戰,完成投資2億多元,使核心區(經國務院批準的2.8平方公里)一期1.7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配套基本達到“七通一平”標準,行政、海關監管自動化管理水平居國內領先水平,于2003年12月8日順利通過國家8部委聯合驗收,成為國務院第三批批準的13個加工區中開發規模最大、開發速度最快的加工區。
科學規劃,打造一流投資發展環境
“環境就是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自封關驗收伊始,城陽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效益運作,核心區、配套產業區、輻射帶動區、生活服務區四位一體、聯動發展。在核心區達到“七通一平”的基礎上,又投入資金近9000萬元,進一步完善了出口加工區內設施配套,目前已達到“九通一平”標準,完全能夠滿足企業落戶需求。
為充分發揮加工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區域綜合競爭力,將膠州灣高速公路以南34.6平方公里規劃為青島出口加工區配套產業區,由加工區進行規劃、開發、建設和管理。截至目前,配套產業區已完成投資2.7億元,其中南海路、前海二路、程港路三條道路的路基工程全部建設完畢,硬化工程目前業已全部完成;可實施雙回路供電的3.5萬伏變電站工程已開始正式供電;供氣、供熱管網工程正在施工;污水處理廠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完成;職工公寓一期工程已經結束,建筑面積達到6300平方米,并有約500名職工入住,二期工程擬建6個樓座,建筑面積約4萬平方米,年底前將完成2個樓座的建設。位于加工區二期內的孫東、孫西社區舊村改造工程已于10月9日正式開工建設。
發揮特有優勢,招商引資勢頭強勁
出口加工區實行“境內關外”的優惠政策,在稅收、外匯管理和配額許可證方面向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優惠保障,并采取“一次申報、一次審單、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全新通關模式,同時,加工區積極推行由一站式行政審批向公共服務的轉變,真正實現了一個窗口對外。
青島出口加工區獨特的優惠政策、雙回路供電優勢及土地優勢,引來眾多外商前來投資建廠,2005年以來,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批準外資項目13個,1—7月份,青島出口加工區招商引資投資總額在全國出口加工區中排名第五;在第三批批準的13個出口加工區中排名第二,注冊資本8155萬美元,其中投資總額過1000萬美元項目8個,世界500強企業一個。據悉,出口加工區累計批準外資項目17個,投資總額25140萬美元,注冊資本10805萬美元,其中,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達到11個,注冊資本達到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有6個,投產企業6家,在建企業5家;在談項目26個,協議外資3.5億美元。
快步發展的招商引資工作亮點紛呈:
———投資規模大。已批準的17個項目中,注冊資本過500萬美元項目11個,其中,注冊資本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6個。
———科技含量高。已批準項目中,采用新技術、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10家,提升了出口加工區的項目檔次。
———歐美項目多。已批準項目中,歐美企業5家,其中對德招商實現了突破,引進德國項目3家。
———發展潛力大。已批準的17個項目,預計2007年全部達產后,投資規模將達到3億美元,年出口創匯可達到4.5億美元,帶進配套企業10家以上。
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運行機制,打造企業發展福地
青島出口加工區自建立之初,先后組織有關人員赴韓國馬山自由貿易區及國內的昆山、松江等出口加工區進行了考察學習,積極借鑒他人的成功運作經驗,并根據青島出口加工區自身實際,積極探索建立起了全新的人事管理機制、考核獎勵約束機制、加工區與區外協調機制、境內外進出口貨物報關機制、國內采購材料與設備供應的報關退稅機制、涵養稅源機制、區內外項目落戶統籌協調機制、行政審批服務機制、低成本綜合開發與市場化融資機制、招商引資統籌協調機制等“十個機制”,初步形成了符合國際慣例、高效運轉的管理機制和運行體制,搭建起了連接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的戰略平臺,進一步提升了區域性綜合競爭力,為外商的投資落戶、開工建設、生產經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本報記者 錢卓 通訊員 徐顯玉 李延志 袁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