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票、買賣住房找中介已經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可看病找中介還真是不多見。近來,省城出現了多家開展就醫中介服務的注冊公司,他們是在扮演合法“醫托”的角色,還是在幫助患者理性就醫?記者采訪發現,這一新生事物在市民中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少花錢,看好病”,“讓您免受過度醫療之苦”,今年8
月份剛剛注冊成立的一家“醫療中介”提出了這樣的宣傳口號。“我們首先要幫助市民避開野醫、游醫的就醫陷阱,其次還要提供專業指導,防止正規醫院‘大處方’等加重患者的就醫負擔。”該公司負責人冷貴生認為,目前醫療市場的混亂和市民醫學知識的貧乏,是“醫療中介”出現的主要原因。
記者采訪發現,眾多的“醫療中介”盡管具體服務內容略有不同,可他們無不希望自己能成為醫患之間溝通的橋梁,并幫助患者理順在正規醫療機構就醫的流程。
“給患者介紹醫生,聽起來怎么和街頭活躍的‘醫托’那么像呢?”剛剛接觸到這個新鮮事物之后,在某省直單位工作的李先生脫口而出。市民的信任度過低,是“醫療中介”目前不得不面對的困難。冷貴生坦言,他們與“醫托”的根本區別在于,“醫托”是為錢行騙,自己卻是幫人看好病獲得合法收入。他認為,做“醫療中介”就要有職業道德,他們公司目前和省城100多名專家級醫師建立了合作關系,醫德好是他們選擇合作醫師的首要條件。在冷貴生看來,只有通過更好的工作,他們才會慢慢提升人們對于“醫療中介”的信任度。
針對“醫療中介”,人們更多的疑慮還在于,中介服務到底能夠給接受服務者帶來多大好處。對此,某中介公司的負責人說,對過度醫療的控制,可以通過選擇醫風醫德高尚的醫生以及對患者就診后的處方進行控制來實現,各中介公司都以專業的醫學人才為后盾,“大處方”等過度醫療現象瞞得了普通患者,卻瞞不過專業人士。
聽上去“醫療中介”的市場前景一片大好,但是山大醫學院一位老教授的質疑卻讓這些中介們難以作答。他是這樣問的:“政府花了那么大的力氣控制大處方,目前都難有效果,難道‘中介’一到,就能控制住過度醫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