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郊三強系列報道之十七建和諧社區創一流街道 ———長江路街道發展紀實
在青島西海岸那片熱土上,成立于1996年的長江路街道,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快馬揚鞭,干事創業,盡情書寫著快速成長中的輝煌……
組建之初的
長江路街道,正值開發區二次創業的機遇期,黨工委和辦事處按照山東省委、省政府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總體要求,始終堅持科學的發展觀,緊緊抓住青島挺進西海岸,構建青島新的經濟發展重心的歷史機遇,本著“長眼光運籌,高起點運作,建和諧社區,創一流街道”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地處行政商貿中心的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商貿興街”戰略,經過近10年的艱苦奮斗,初步建成了以現代服務貿易為主體,第三產業占主導的特色街道。2004年完成街居經濟總收入31.3億元,完成企業總產值27.7億元;實現財政收入1.1億元;人均經濟純收入6260元;利用外資8090萬美元;外貿出口6381萬美元。2003--2004年度在地方財政收入、居民人均純收入、利用外資、出口創匯和個私經濟5項經濟建設指標進入青島市郊區10強鄉鎮(街道)前列,2004年入選全國1000強鄉鎮(街道)名列第293名。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壯大街居集體經濟實力 在大力發展街居經濟,構建和諧社區,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中,為達到借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集體收入,改善居民生活的目的,他們先后投資近4.6億元,建成了齊長城工業園、出口加工工業園等工業園區,建通用廠房15萬平方米。“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來”。截止2004年,共有世界500強———日本積水樹脂、英國三維電子等15家高新技術項目先后落戶園區發展。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街道抓住大、高、強項目的引進和拉長產業鏈條不放松,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主要緊緊抓住日韓產業轉移和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的機遇,以服務于青島開發區“六大產業集群”和“五大精品工程”為己任,不斷強化“五項措施”:一是創新招商機制。將招商指標作為黨政成員、機關各部門和社區黨支部書記工作考核的主要內容,嚴格落實招商領導責任制,加大獎懲力度,調動街居特別是社區居委會招商引資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強化以商招商。堅持誠信招商理念,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建立起快速反應、責任跟蹤、協調服務三種工作機制,把“服務企業綠色通道”辦成親商、安商、富商的“陽光工程”。2001年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日本積水集團投資的積水塑膠項目后,在真誠、優質、高效服務的感召下,積水集團不但增資260萬美元成立了積水新包材項目,而且還幫助引進了山本汽車線束項目。三是強化產業鏈招商。以高新技術團地為載體,引進中加(加拿大)科技工業園項目,主要以電子信息、研發、電線電纜等高科技項目為主,在未來2-3年內形成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四是強化借力招商。加大了與上級招商部門的合作,廣泛聘請招商顧問,積極施行以委托招商為主的“借力”招商策略,使項目儲備越來越多。通過聘用意大利中介公司的招商顧問,2004年引進兩個意大利項目正式落戶,同時介紹了3個意大利項目正在進行洽談中。五是強化重點領域招商。引進了阿聯酋迪拜集裝箱碼頭、美國輝門活塞、韓國高麗制鋼等重點項目,積極融入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通過積極引進外資項目,實現對原有企業的嫁接改造,保持了中小企業的生機和活力,西部社區的農業生態觀光園、花卉苗木種植紅紅火火,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突破。
截止2004年,第一產業的比重由1998年的35%下降到2004年的0.5%以下。隨著二、三產業的不斷興旺,商貿經濟對街道經濟的貢獻率已達60%以上,既加速了城市化進程,又膨脹壯大了街居經濟。
以特色街區建設為重點,實施商貿興街戰略,全力打造服務貿易聚集區
長江路街道以市場繁榮、三產發達著稱。1998年以前,轄區以第一產業為主,城鎮規模小,以工業和民營經濟為主導的二、三產業沒有形成,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和城區人員無法就業,居民生活困難。隨著開發區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和青島經濟重心西移步伐的加快,他們立足區位優勢,抓住發展機遇,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把發展特色街區、繁榮現代商貿業作為富民、安民的主攻方向,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發展商貿服務業的意見和措施,在西部農村,重點扶持養殖業、林果業、蔬菜業;在建城區,把商貿服務業作為最具潛力和優勢的經濟增長點緊抓不放。
自1997年以來,街道在實施城市化過程中,針對不同區域、社區分布情況,先后投資8億多元,規劃建設了紫金山商業一條街、武夷山商貿大市場、武夷山美食街、官廳商貿市場等大小市場10多處,并以此為載體,吸納了3400多家民營工商業戶進街、進市經營,推動了商貿流通業的大發展。尤其是近年來,他們按照“以市場商貿為切入點,招強引優,聚變發展”的市場經營思路,強化措施,注重產業引導,適時引進了日本佳世客、泰國正大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4000萬美元加盟商貿服務業,助推了商貿流通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經過近7年的艱苦努力,轄區市場面積已達26萬平方米,武夷山商貿市場、美食街、官廳綜合市場的吸引力逐步顯現,錢塘江商貿市場已經竣工,太行山海博家居城正在加緊建設,優越的市場資源推進了商貿興街戰略的實施,僅武夷山美食街就引進了全國著名的“北京烤鴨”、“川魚頭”、“小天鵝”、韓國的“興安樓”等國內外名吃、名店前來投資發展,帶動了商貿、餐飲、娛樂、交通等產業日益繁榮。
一個以海博家居城、國貨官廳商場、官廳綜合市場為西圈;以正大易初蓮花購物廣場、云海商城、上海實業為北圈;以佳世客購物中心、家佳源商場、利群瑞泰購物廣場為南圈;以武夷山商貿市場、武夷山美食街、春秋裝飾園和長江路市場為東圈的4大商貿圈初步形成。這4大商貿圈與香江路金融街、武夷山電子街、長江中路商貿樓宇街和井岡山步行街等特色街區,既互相呼應又相互連接,加速了轄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促進了商貿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重點,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商貿興街”戰略的成功實施,街道、社區和居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為解決好城市化建設而失地居民的后顧之憂,認真踐行“三個代表”,充分體現“執政為民,造福百姓”的街道施政理念,黨工委和辦事處陸續投入巨資建立了生活保障、醫療保障、就業保障“三大體系”,為社區居民撐起了一把盡享美好生活的“保護傘”。
一、生活保障體系。針對弱勢群體的生活保障問題,街道以政府保障為主體,逐步建立起全覆蓋、多層次的立體化生活保障體系。一方面完善保障機制,形成低保動態管理,同步增長。2004年,他們將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的210元提高到230元,把低保對象分成2類,實行街居兩級合理負擔。另一方面擴大養老保險覆蓋范圍。近兩年來,街道投入338萬元專項資金,把離退休人員列入統籌發放專項轉移支付范圍,財政轉移支付達80%。
二、醫療保障體系。針對長期困擾居民“看病難、治病難”的問題,街道建立了三項制度,有效化解了個人醫療風險,解決了居民的后顧之憂。一是推行新型合作醫療。建立個人交費、社區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居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2004年從財政撥出16萬元作為專項基金,每年街道、社區和個人按一定比例繳費到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專用賬戶,使參加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9.6%。二是建立大病救助制度。通過政府投入和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對年度內所發生的住院醫療費經合作醫療報銷后,個人負債仍然很重的居民,分段、按比例計算實行一次性救助。
三、勞動就業體系。針對剩余勞動力、失地居民和失業人員整體技能偏低,就業、再就業路子窄的問題,他們每年拿出10多萬元,免費提供勞動技能培訓,提高參與市場競爭的本領,確保居民無失業,確保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在實際工作中,針對居民的年齡、知識結構,實行“訂單式”培訓、“菜單式”教學、“遞進式”就業。2003年,僅韓國京信電子、日本積水樹脂等大企業就吸納社區剩余勞動力1500人就業。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長江路街道入選全國千強鄉鎮(街道)是一個嶄新的起點。街道黨工委書記朱華深有感觸地說,進入全國千強,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們的鞭策,目前街道正在開展的“反驕破滿”大討論,目的就是激發大家求真務實、加壓奮進的拼搏奉獻精神。針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青島要發揮“龍頭”作用的指示精神,長江路街道必須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立足區位優勢,突出招商引資、第三產業、城建城管三個重點,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區為出發點,大力實施商貿興街戰略,全力打造西海岸金融貿易聚集區,推動街道“三個文明”建設及其他各項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鑄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梁大龍 李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