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蒼山縣交通局鍋爐工劉寶敬,一直致力于環保節能技術的研究,幾年來取得了39項技術創新成果,其中25項獲得國家專利。他研究發明的“衛生醫療垃圾焚燒爐給料裝置”,填補了國內空白,解決了我國衛生醫療垃圾貯存、焚燒、污染環境的重大難題。為此,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評為“全國職工自學成才十大標
兵”,并享受省政府津貼。就是這樣一位有貢獻的科研人才,卻家居危房債臺高筑。
為了搞研究,劉寶敬將多年的積蓄、工資,甚至女兒擺地攤的微薄收入,幾乎全都投入項目研究,給全家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女兒1994年報考衛校時,因交不起6000元的費用而放棄。為了搞研究,他自己經常在星期五下班后乘夜車到外地考察調研垃圾處理情況,在星期一上班前趕回單位。為了籌集研制醫療垃圾處置設備所需資金,他于2002年底向山東省齊魯醫院、上海瑞金醫院、杭州市第一醫院等9家醫院負責人發出捐賣一腎一眼球和骨髓的請求函。
如今,他全家三代5口人住在30多平方米的危房里,家中惟一值錢的電視機已經一年多不出畫面了。兒子上學,每天只給2元錢。8年來,每年中秋節和春節單位發放的食品,除留下10斤食油,其余的全都賣給小賣部。這幾年,劉寶敬投在環保節能技術上的費用已達29.8萬元,其中欠下了16萬元的債務。
據了解,劉寶敬除了工資和省、市政府津貼按月領取外,其他待遇未有落實。劉寶敬兩次申報高級工程師職稱,但由于個別評審專家只注重學歷,不注重實際能力,他最終沒有通過評審。此外,劉寶敬高級技師的工資也一直沒有落實,醫療費用無法報銷。據了解,他家里存放的各種未報銷的票據竟達3公斤之多。
有關人士認為,“劉寶敬現象”暴露出的問題令人擔憂,是不重視、不珍惜人才資源的體現,也給各地推進人才戰略提供了一個值得反思的社會標本。(孫覆海)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