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社區困難居民的生活始終被黨和政府牽掛著。記者從市南區了解到,著眼于提升社區困難居民救助水平,該區近年來不斷完善社區救助制度,廣泛開展了為社區困難居民送物、送醫、送崗、送學和送時服務,最大限度地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需求,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發展。
&nbs
p; 送物———針對困難群眾生活難,完善了超市配送制度。全區5處救助超市集物資供應、接收捐贈、實物變現于一體,使用自主研發的“救助超市物流配送管理軟件”,使全區救助物資實現了高效共享。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孤寡老人、殘疾人、軍烈屬和臨時困難家庭,除享受政府給予的政策性救助外,根據困難程度,每戶每年可到超市領取200—500元不等的“一卡通”,自主選擇所需物品。目前,已累計為4200余戶救助對象發放助困物資折合人民幣160多萬元。
送醫———針對困難群眾看病難,健全了醫療救助制度。籌資600萬元設立“慈善救助金”,幫助弱勢群體解決部分醫療費用;5家慈善(公益)門診為低保家庭發放每年500元的醫療救助卡;全區60余家社區醫療站對轄區低保對象就診免收掛號費、診查費、治療費,藥費優惠10%;籌資100萬元,建立了青島市第一個“兒童白血病研究基金”,全省90名困難家庭的白血病患兒得到了資助。目前,初步形成以政策性大病救助為主體,以公益救助金、慈善門診和社區醫療救助為補充的困難群體醫療救助體系。
送崗———針對困難群眾就業難,實施了就業援助制度。在社區建成的“陽光救助窗口”,為救助對象提供政策(法律)咨詢、崗位推薦、培訓指南等“一條龍”援助服務;采用騰崗、找崗、增崗和培育“小老板”等辦法,先后幫助700多名困難群眾實現再就業;通過就業援助暢通低保對象“出口”的新路子,使全區25個社區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困難居民“零失業”,全區低保人數出現了負增長。
送學———針對困難學生成才難,建立了學習資助制度。啟動了以“關愛蓓蕾”、“助你展翅”、“助你成才”為主題,以資金助學、結對助學、特長培訓為手段的愛心助學制度,幫助困難家庭孩子學有所成、學有所長;建立專項助學金,全區1756名困難家庭大中小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300—1000元的學習資助;以社區為平臺,組織開展了“愛心搭建助學橋”系列活動,為社會愛心人士助學與困難學生受助牽線搭橋。
送時———針對困難群眾養老難,推進了居家養老制度。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以“暖巢行動”為活動主題,積極拓展以“日間托老、上門服務”為內容的社區照料空間。通過每天一次的“愛心敲門”,掌握老年人的動態需求,為實施養老救助提供信息;通過每天30—60分鐘的免費服務,較好地解決了孤寡老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個性化養老需求。
據了解,著眼于提升保障功能,市南區大力推進了社區救助平臺建設,先后斥資2000多萬元,在困難居民比較集中的區域設置了5個“愛心超市”、5家“慈善門診”、10處就業指導中心、10個養老服務站、10個公益培訓基地、4處愛心特長培訓學校、12個殘疾人康復中心和6處社區防災減災避難所。社區服務站、醫療衛生點等便民利民設施遍布每個社區。此外,該區還設立了“民情快遞”制度,在居民樓院設立“求助信箱”,收集居民求助意向,及時專題研究解決。建立全省第一家“民意訪問中心”,通過民情熱線、低保熱線和市南民意訪問網,24小時接受群眾求助信息。(本報記者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