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萬套輪胎從平度的田間小路“滾”向五洲四海,“滾”成了一個年產值15億元的大產業。
新冒出的52家橡膠輪胎企業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就有7家,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額的10.3%和7.5%,一個全省最大的斜交輪胎生產基地正在形成。
&nbs
p; 十年樹木,平度輪胎從無到有,短時間內崛起,成為縣域經濟的主導產業,主要得益于政府科學地“拔苗助長”。
90年代初期,在大辦鄉鎮企業的熱潮中,平度市明村鎮建起了橡膠制品廠,成為當時該市唯一的一家橡膠企業。但是由于機制的原因,企業發展得并不順利,最好的年份納稅也不超過20萬元,產值始終沒突破千萬大關。到了1997年,由于市場滑坡等種種原因,眼看就要停產。在這緊急關頭,市鎮兩級政府采取果斷措施,對企業實行徹底改制,進一步明晰產權,將橡膠企業這棵幼苗從“大鍋飯”的泥潭中拔了出來。這是平度橡膠產業的第一次“拔苗”。
一次“拔苗”不僅助長了一棵苗子,而且也帶動了許許多多種子生根、發芽。一時間,曾經在鎮辦橡膠廠工作過的技術人員、銷售人員、廠級領導、中層干部再也按捺不住了,市場經濟帶給他們的不僅是致富的欲望,而且還有農民兄弟洗腳上田后急于實現自我價值的強烈沖動。眾多的橡膠企業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但當時對政策的把握又使他們瞻前顧后,投資猶豫不決。在這種情況下,平度市鎮兩級政府迅速出臺了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一系列決定和意見,從政策上再次“拔苗”。明村鎮黨委政府公開承諾,只要企業有困難,無論任何事情,黨委政府都要千方百計幫助協調解決。鎮里成立了由金融、稅務、工商、公安、土地、電業等部門參加的企業發展領導小組,提出要像對待外商那樣對待個體私營企業,給他們提供“一條龍”服務。原有的電力設施不足,鎮政府就接連投資,從1998年到今天,全鎮的電容量新增了8500千伏安。橡膠業規模越來越大。小南營是一個只有120人的小村莊,就有6個能人辦起了6家橡膠企業,去年上繳稅金1300萬元,人均10多萬元。產品不斷升級換檔,從小推車、摩托車輪胎開始,逐漸干起農用車、卡車輪胎、載重輪胎,再到現在的全鋼子午胎,共6大系列60多個品種,遠銷歐美、非洲、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個私經濟的發展既有自發膨脹的一面,也有無序競爭的一面,明村鎮橡膠產業也不例外。上個世紀東南亞金融危機過后,在國際市場的影響下,原材料價格飛漲,全國橡膠行業普遍面臨困難。明村鎮的十幾家企業開始了自相殘殺,爭奪客戶不計成本,爭奪人才互挖墻腳,為了保本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無序競爭使6家企業滑入停產的困境。制止無序競爭,必須鏟除不良“苗頭”。明村鎮黨委政府成立了橡膠協會,制定了協會章程,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統一產品最低限價,統一工人工資標準,相互保證不“挖墻腳”,保持職工隊伍穩定。同時,橡膠協會還定期組織會員企業開會,解決相互間的矛盾,廣泛開展技術切磋,加強經驗交流。明確表示,誰要砸明村橡膠的牌子,大家就聯合起來共同砸他的飯碗。拔掉“壞苗”,助長了“良苗”。企業將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和降低成本上,互相之間扌票著勁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企業檔次,先后有“光明”、“七洲”、“順達”等7家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已有19家企業通過了國際標準體系認證,20家企業取得自營進出口權。這一“拔”,使所有“苗子”全部都進入快速成長期,不但使明村成為全省最大的斜交輪胎生產鎮,而且帶動該市橡膠產業的迅猛發展。截止目前,全市共有52家橡膠企業,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總額的10.3%和7.5%。
目前,平度集中力量培育橡膠化工產業集群。包括:“年產100萬套半鋼子午胎”、“年產1萬噸錦綸6浸膠簾子布”、“年產5萬噸炭黑”、“年產1000付活絡輪胎模具”、“年產1萬噸子午線輪胎用鋼絲簾線”、年產30萬套子午輪胎生產線項目已經策劃包裝,并通過網上發布、外出招商等方式全方位進行推介;投資1.1億元的光明輪胎熱電聯供工程項目、投資1億元的光明輪胎半鋼(全鋼)子午胎項目、投資5000萬元的吉龍化工新建濕法硬質炭黑生產線項目、投資4000萬元的奧諾輪胎二期擴建項目正在建設當中。不久的將來,平度將成為青島市最重要的橡膠化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斜交輪胎生產基地。韓軍營趙培聰鄧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