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記者在青島西海岸的膠南市采訪,所見所聞,令人振奮。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熱潮涌動。全市GDP的50%、稅收總額的80%和地方財政收入的70%以上來自工業。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工業的收入占1/3。全市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最發達百強縣(市)第35位,位居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第26位。
“膠南之所以呈現許多新亮點,靠的是科技,未來還要靠科技。”膠南市委書記張大勇在解讀“膠南現象”時深有體會地說:“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建設現代制造、研發、轉化基地,實現了膠南在新起點上的新跨越。”
從1000萬到3000萬:一個縣級市的科技投入觀
去年年初,膠南市拿出1000萬元,設立了科技發展基金。今年初,又增加到3000萬元,催生了全市科技創新的又一春。
這是膠南市委、市政府的大手筆。張大勇卻認為,這3000萬還是不夠用。1000萬能支持幾個好項目?關鍵要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參與的科技投融資體系。
2004年,膠南市全轄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6409萬元,增長40.6%。錢往哪里花?膠南人用“投入科技”四個字做了回答。
把科技投入作為公共戰略性投資來看待,膠南是動真格的。一把手推動科技進步情況,納入領導干部實績考核和任期目標責任制及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重點的經濟考核指標體系,形成了黨政一把手指揮推動、科技部門領唱、各部門共同參與的科技進步大合唱。設立專利申請資助和專利成果獎勵專項資金以及專利技術產業化引導資金,修訂了《膠南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獎金分別提高到3萬元、1.5萬元、8000元。“十五”以來,共獲膠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70項,科技星火獎45項,獲獎金70.2萬元,獲青島市科技成果轉化獎勵8項,獲獎金135萬元。全市科技三項經費年均增長率達10%。新立各級各類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36項,其中爭取國家級43項,青島市級76項,獲得上級扶持資金1800多萬元。金融機構扶持企業發展的信貸資金達12.3億元。僅今年上半年已有23個項目列入國家科技發展計劃,有30個項目列入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獲得資金支持近千萬元。
強強“牽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星火集團公司與西安工程學院聯合開發的JW系列噴水織機項目,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這是膠南市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縣級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成功實例。
針對膠南市多數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今年以來,膠南市按照人才、基地、項目一體化的模式,鼓勵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聯合開展多形式的科研攻關和產學研聯合,加速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全市先后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科技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簽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協議。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產學研相結合,提高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構建膠南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全市80余家民營企業掛靠10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對涉及機械、橡膠、造紙、化工、食品等行業30余個項目進行技術改造,總投資21.8億元。34家骨干企業建立了研究所,14家企業建立了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省級技術中心4家。全市實施10項高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攻關,5項成果轉化產業化項目,20種青島、國家級新產品的研發。今年膠南市國內第一臺300m3/h“冷凝式油氣回收裝置”、“計算機綜合控制系統”和“熱電廠生產信息監控系統”等11個科技成果問世,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全國之最”引領產業集群航母
走馬膠南,但見全國最大的無梭織機生產基地、全球最大的手推車制造基地、世界第一海藻酸鈉生產基地、中國最大的微生態藥品生產基地“四個全國之最”,橡膠輪胎、機械制造、食品與藥物、船舶和汽車零部件、家電電子產業“五大產業群”……這些,無不閃爍著科學發展觀的光芒,無不印證著自主創新的燦爛。
今年10月,東海藥業公司投資1億元的二期工程完工,總產能達60億元,成為我國最大的微生態藥品生產基地。“東海藥業”在膠南創造了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經濟神話。自主研發的4項國家“863”計劃成果全部實現了產業化。填補國內空白治療頑固性、習慣性腹瀉、腸炎、結腸炎的活菌制劑阿泰寧、寶樂安、常立寧3個一類新藥,獲得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GMP證書。
“泰發”、“明月”、“星火”等都是膠南的自主品牌。青島泰發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制造手推車的專業公司。年產量700萬臺,年外貿出口收入1億美元。全國之最的星火紡機集團年產量1萬臺套,獲“世界輕紡工業專業設備制造業500強第一名”稱號。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被列為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亞洲第一的海藻加工生產基地,主導產品海藻酸鈉年產8500噸,躍居世界第一。今年“膜集成技術提取甘露醇的應用研究”又被列入國家“863”計劃引導項目。
大項目催生大工業,大工業提升競爭力。橡膠輪胎、機械制造、生物制藥與食品加工、汽車配件、家電電子產業群,帶動中小配套企業近1000家。去年,全市累計完成投入7.8億元,實施了150萬套全鋼載重子午胎、1萬噸衣糠酸等16個重點工業技改項目,已有8個竣工投產。總投資28億元的生物制藥、新材料、家電電子信息等46個高新技術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紡織機械、手推車、食品與藥物、橡膠輪胎領域34家工業骨干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82億元、利稅85800萬元,分別占全市工業企業總量的49.2%和57.2%。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