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潮涌動的招聘會
沈陽市第一機床廠技校,是沈陽機床集團下屬的一所普通技校,它一年的學費與普通高校的學費相當,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決定把已經拿到大
學文憑的孩子送進來,因為這幾年大學生找工作越來越難,而這所只能發中專文憑的學校卻不愁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有了大學文憑,還“降格”到技校念書,這在過去是不可思議的事。
它反映了大學生就業市場一個怎樣的信號?是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還是上大學學不到實用本領?大學生們放下架子,到技校“回爐”,又因何而起?近日,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就業難催生“回爐熱”
就業難催生“回爐熱”
記者在沈陽市第一機床廠技校了解到,去年學校搞了試點,招收了一名大學生和一名大專生,出人意料的是他們僅學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干出了一手漂亮的好活,于是今年招收學員時,高屋建瓴地成立了全市首個技校“大專班”,并順利地招到了想“回爐”掌握一技之長的50余名大學生。
“以前有個本科學歷好像就進了‘保險箱’,工作保證沒問題。現在可不行了,連碩士都很難找工作。與其這樣,還不如學一門真本事,最起碼能保證獨立生活。”一位姓陳的學生說,三年前,他學的計算機專業還是熱門,大家都一窩蜂似地都去學,結果畢業時,這個行業的人已經過剩了。而高級技工這兩年很吃香,才又進了技校。在這里自己起點高,努努力就有當“將軍”的希望。
據了解,200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只有145萬人,2003年達到212萬人,2004年280萬人,2005年已增長至338萬人。與這串逐年加大的數字相伴而生的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手拿本科、專科文憑徘徊在用人單位門前,久久難以找到工作的機會。
記者在遼寧、黑龍江舉辦的幾場人才招聘會上發現,以前招聘單位常常打出只限大專以上學歷或只限本科以上學歷的招聘啟事,如今也轉變為“招聘會計一名,要求有會計證、有工作經驗”等技能要求。難怪有人說,在招聘廣告中,各種資格證書已經是繼身份證、學歷證之后的第三大證件。
苦學十余載拿到學歷,竟無法推開就業的大門,于是,不少大學生開始踏上繼續教育之路——學習各種實用技能。前幾年是車、鉗、鉚、電、焊沒人愛學,現在是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爭著搶著學。
尋找就業信息
此外,高薪也成為巨大的誘惑。“現在技校畢業生基本都能找到工作,我們廠數控車間的技工,月薪最高能拿到近萬元!”第一機床廠技校教務處孫主任說,雖然拿這么高薪水的人還是鳳毛麟角,但在這些“回爐”的大學生心中,這是無限的動力和希望。
據沈陽人才中心統計,從去年到現在,沈陽技工的工資普遍上漲20%以上,高級技工工資漲幅更在30%以上,有些工作崗位的工資竟然上漲了100%!沈陽黎明發動機、金杯汽車等大型工廠,普通技工月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沈陽機床、松下發動機等股份或合資企業,高級技工的收入在2000元以上,關鍵崗位的技工,月收入可達到4000元。而職稱等級和學歷“雙高”的技工,收入已能與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持平。
優秀的技術工人成為稀缺資源
技術工作不是“面子活”
“回爐”值得鼓勵
有人表示大學畢業了去當技工純粹是浪費,倒不如中學畢業時直接報考職業學校。從上小學到技校畢業需要12年,讀完大學卻需要16年,普通大學生每人每年花費上萬元,一年技校學費也在400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大學生當技工將造成人力資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各種層次的勞動力資源不和諧,也浪費了寶貴的教育資源。
沈陽市政協文教體衛委員會主任王利卻認為,從社會的角度而言,大學生到技校“回爐”,說明社會更注重人的實際工作技能,這是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增加競爭力的措施,是一種社會充電,應該值得鼓勵。
沈陽第一機床廠技校招生辦的佟老師也認為,現在企業缺的是高素質的高級技工。大學生有文化課的基礎,學起技術來入門快,理論與實踐結合得好,一年畢業就能上崗,企業愿意要,成長空間也大。
沈陽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業技能開發處的常青處長認為,技校的責任不是提升大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只是培養大學生達到中級職業技能的水平。不管大學生入校前拿的什么樣的學歷,有什么樣的水平,到了技校,跟初中生一樣,都是從零開始學技術的。但其有一定的理論背景,“回爐”可以幫助學生把在高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充分結合起來,從而也有利于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這種情況在英國、德國等國家并不鮮見。
“這絕對是件好事。”對于大學生到技校“回爐”現象,黑龍江省教育廳職業與成人教育處處長張志強說。他表示,在英國、德國等國家,不僅學士,就連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符合相應崗位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我國的高等教育是在計劃經濟背景下建立起來的,那時強調學生的理論水平、應試能力,直到現在,也以研究型為主,忽視學生的技能培養。加之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使得一些學校教學水平滑坡、人才質量下降,很多高校畢業生“論研究,研究不行,論動手,動手也不行”。因此,“回爐”這種強調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幫助學生把在高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充分結合起來,有利于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
但與此同時也有專家指出,大學生不能被動就業,不能盲目“回爐”技校。沈陽市人才中心主任孟慶偉表示,大學生“回爐”熱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大學生都要念技校。所有的從業人員都需要有職業再生能力,應根據市場需求,或人才市場定期發布的區域崗位需求排行,適當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或重新選擇職業。不要等該職業的人飽和了,才被動地改行。“就業后的大學生,應該為自己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即知道自己應該學習些什么、在哪些方面提高、在什么時間達到什么程度,才能使自己在本職崗位上得心應手地工作,永遠處于主動地位。”
就業指導應得到加強
大學生“回爐”技校為高校教育亮紅燈
實際上早在2000年,貴州等省份就曾有技校的新生隊伍中出現大學畢業生的身影。然而時至今日,當大學生畢業后“回爐”技校學習由個例增加到群體,甚至演變為普遍的社會現象時,作為普通高校,似乎也應從中得到一些警示。
王利表示,大學生技校“回爐”熱,是高校專業結構需要適應市場適當調整的信號。目前一些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甚至某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帶有一定的盲從性和隨意性,一味開設所謂熱門專業。比如,隨著近幾年法學專業逐漸走俏,一些以前沒有法學專業的學校也跟著開設,有沒有好的教學設備和師資力量,他們并沒有認真考慮。
王利指出,大學在設置專業時,政府相關部門的信息指導很重要,比如定時發布社會上哪些人才奇缺等信息。像目前沈陽的展會很多,而沈陽懂得會展方面的專業人才卻幾乎是空白,更沒有一所高校設置這樣的專業。如果有關部門能在高校設置專業前先做好指導,將就業市場與高校專業設置銜接起來,將來大學生就業就不會像現在這么難。
長期以來,我國基本上實行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合一的體制,學生入校確定專業,畢業了“對口”就業。然而隨著高校擴招和社會對人才素質需求的變化,部分專業與就業崗位的裂痕越來越大。在人才市場上,經常可以聽到用人單位抱怨大學畢業生眼高手低,動手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差。在實際工作中,“不對口”就業比比皆是,一些大學生甚至頻頻“跳槽”。而在一些高校,仍舊是什么專業火就開設什么專業。WINDOWS廣泛應用時,還在天天講DOS操作系統,機械專業沒有實踐課,經濟類的課堂上講的是多年前的案例……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也要從頭學起。
在英國、德國等國家,學生在上初中時就同時開始學習職業技能,不僅學士,就連碩士、博士就業前都必須拿到符合相應崗位要求的職業資格證書。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已有一些技校與高校合作,為高校學生開設“選修課”、實踐基地等,學生畢業既能拿到學歷證書,也能獲得相應的技能資格證書。這樣的做法是否合理還值得探討,但大學生的“回爐”
至少提醒高校,應通過改革使培養的人才更加符合社會需要,從而減少部分大學生花費時間和金錢的“回爐”。
此外,還有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不同地區還應該結合當地實際開設一些符合本地需要的專業,同時加強學生選擇專業的指導工作。如學生在初中分流時就應該進行就業指導,讓學生和家長清楚,什么樣的學生適合升高中,什么樣的學生適合讀技校、職業高中,也就是將知識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進行一個基本分類,使升入高中的學生盡早做出職業生涯規劃,從而減少大學生到“技校”回爐的現象。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