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風憑借力 ———看外資給青島發展帶來的貢獻
一個城市的成長,需要借助外來資本的力量。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的青島,在20多年的積極對外開放中,正是借助了這種“外力”,逐步向國際化大城市邁進。
城市:吸
收中放射強大“磁場” 如果說,利用外資給企業帶來的主要是效益的提高,那么,整個城市通過對外資的吸收,帶來的則是全方位的拉動。
隨著我市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和招商思路的逐步轉變,來青投資發展的外資企業紛至沓來。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實際利用外資已超過200億美元。尤其是近幾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幅保持在30%以上,而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也都超過了45%,這近“半壁江山”的外資投入已成為青島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
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是外資對城市發展的第一大貢獻。統計表明,在青島對外開放前夕,全市的一、二、三產比例為25:50:25,農業和服務業各占1/4,而占50%的工業也僅僅停留在輕紡加工的層面,即輕工業過“重”、重工業過“輕”,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
歷經20多年對外開放浪潮的洗禮,大量世界知名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紛紛入駐島城,推動我市三次產業結構逐步改變,去年已變為7.5:54.1:38.4。在這個過程中,二、三產業均逐步打破了原來的單一格局,電子家電、港口物流、造船、石化等現代產業迅速崛起,并涌現出了一大批叫響國內外的名牌企業。面對全球經濟大變局,青島又提出了承接日、韓等產業轉移,打造六大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而外資大項目在這一戰略的實施中發揮了重要的產業聚集效應。
同時,利用外資也大大推動了青島市對外貿易的升級。開放前夕,青島的出口產品主要是“大蔥+大蒜”,對外開放后,青島的更多產品走向了國際市場。而外資企業則在改善青島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大大拓展了國際市場銷售渠道,從而拉動了全市對外貿易的快速上升,為全市GDP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外資企業也是重要的稅源“大戶”。近年來,我市涉外稅收占全市稅收總額的比重均在20%以上。
企業:“聯姻”中提升核心競爭力
20多年前,青島的一家小電器廠通過與德國利勃海爾合資成立電冰箱廠,為中國家電業埋下了一顆品牌的種子。經過多年來對外資、技術的引進和自身不懈的創新與擴張,這個電冰箱廠崛起成為世界知名家電企業。這就是海爾,一個通過“聯姻”發展壯大的典型代表。
還有一家紡織企業———即發,通過幾十年的國際化道路,與包括6家世界500強在內的諸多外資企業“結緣”,不斷對接國際先進技術與管理,拓寬全球營銷渠道,最終從50年前的一家小手工作坊“蝶變”為我國針織業的“龍頭”。
實際上,這樣的“聯姻”在青島已是不勝枚舉。青島啤酒與美國A—B公司、海信與日本住友、澳柯瑪與美國GE、青鋼與韓國浦項制鐵、青島港與英國鐵行和丹麥馬士基、四方機廠與加拿大龐巴迪……迄今為止,青島名牌企業大都與世界500強建立了戰略聯盟或合作關系。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青島企業已敏銳地意識到,從“競爭”走向“競合”,實現雙贏,是融入國際大經濟圈的必由之路。于是,從融入國際市場、創建國際品牌的高度出發,青島企業開始探討與世界強企的“強強聯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
市民:坐享世界風景
如果要問利用外資給普通百姓帶來的最大好處是什么,那么,許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就業。據統計,目前青島市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人數已占全市城鎮從業人數的45%以上。
而要從市民生活中捕捉外資的影子,那么消費則成為一個重要內容。外資的引進,不僅帶動了青島流通產業的升級,而且造就了新的消費空間。過去人們習慣說的“三大件”,每隔幾年內容就更新一次,從最初的縫紉機、手表、自行車,到如今的家用電腦、小汽車等。在大件的更新過程中,許多都印著外資的背景。此外,西方人吃的麥當勞,穿的皮爾·卡丹等今天都來到了我們的生活中。而外資商業的紛紛入駐,也為市民帶來了便利的購物環境和優良的服務,真正讓人們體驗到消費的愉悅。(本報記者 鄒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