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項目建設主要掌握了四條原則:一是與生態建設有直接聯系;二是投資規模過千萬元的項目;三是覆蓋面廣,所選項目盡量覆蓋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四是優先考慮近期能夠開工或續建項目 改革開放以來,濰坊市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
發
展的歷史時期,經濟總量翻了兩番,但資源消費量翻了一番,水和大氣污染超過了其環境容量,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再實現GDP翻兩番仍按現行消費翻一番考慮,濰坊市的資源和環境將不能支撐GDP的發展速度。要保持濰坊市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濰坊人強烈意識到,建設生態濰坊是必然選擇。 如何建設生態濰坊?濰坊市決定從十大重點工程百個建設項目入手,以求綱舉目張。市政府和有關部門從全市470個生態建設項目中認真篩選,篩選過程中,主要掌握了四條原則:一是與生態建設有直接聯系。二是投資規模過千萬元的項目,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2個。三是覆蓋面廣,所選項目盡量覆蓋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共涉及十大類。四是優先考慮近期能夠開工或續建項目。
濰坊市發改委主任陳仁杰表示,近年來濰坊一直致力于建設“兩個中心”,具有國際影響的世界風箏文化傳播交流中心,以及半島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這兩個中心的建設,都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之濰坊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在生態建設方面也該有大手筆。
記者在改造初見成效的人民公園等處看到,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環境好了,房地產、休閑娛樂等行業也發展起來,濰坊正在向富而美的目標不斷挺進。
“十大重點”提綱挈領
根據記者了解,濰坊市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省委突出加快生態省建設要求的高度,依據《濰坊生態市建設規劃》,在全省率先提出了近期(2005-2007年)生態市建設的重點工程和重點項目,并與全省生態建設規劃相銜接,對全省生態省建設將發揮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經權威論證,所確定的十大重點工程百個建設項目突出了濰坊生態市建設的重點和特色,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對濰坊的生態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項目的實施將為生態市的建設奠定比較堅實的基礎。
十大重點工程百個建設項目,涵蓋了中心城市生態建設、沿海地區生態綜合治理、流域治理、水源地建設與保護、國土綠化、大氣污染治理及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涉及107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重點項目,總投資規模為164億元,其中過億元的項目42個,是今年及今后三年生態市建設的重點任務。由此可見,十大重點工程百個建設項目,堪稱大手筆,也是濰坊和半島城市群其他城市的不同之處。這十大重點工程的情況是:
中心城市生態圈工程,包括虞河綜合整治、人民公園改造、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中心城區六大片林、浮煙山森林旅游區等19個項目,總投資29.4億元。
沿海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包括沿海防護林、濰坊市北部防潮堤、壽光渤海森林公園、濰坊北海生態游樂園等14個項目,總投資19.7億元。
三大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濰河河道治理、白浪河河道治理、彌河河道治理等8個項目,總投資13.2億元。
水源地建設與節水工程,包括水庫除險加固、平原水庫、水庫灌區配套、節水灌溉、城區供水改造、白浪河水系聯網等7個項目,總投資28.8億元。
干線道路綠化工程,包括濰萊高速、濟青高速公路、206國道、309國道等6個項目,總投資0.35億元。
山區平原綠化工程,包括百鎮千村綠化、平原林網綠化、南部山區綠化、五大森林公園建設等9個項目,總投資4.6億元。
環渤海碧海工程,包括濰坊第二污水處理廠、海化區污水處理廠、濰坊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等16個項目,總投資17.3億元。
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包括濰坊市天然氣管網建設、濰坊市化肥廠搬遷、城區集中供熱等7個項目,總投資22.6億元。
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工程,包括濰坊市畜牧檢測體系、濰坊市基層動物疫病化驗室建設等6個項目,總投資0.4億元。
循環經濟與資源節約工程,包括濰坊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工程、海化循環經濟園區等8個項目,總投資28億元。
目前,十大重點工程百個建設項目進展順利。1-6月份,已開工項目101個,總投資107億元,完成投資24.6億元,占總投資的23%。其中,人民公園、白浪河水庫庫區片林、浮煙山片林、經濟區綠化、壽光生態餐廳、4萬噸CPE等7個項目已建成;濰坊生活垃圾處理、虞河綜合整治、沿海防護林、濰河攔蓄水、彌河攔蓄水、峽山水庫加固、電廠脫硫、制堿廢液綜合利用、海化氯堿樹脂等項目已開工建設。城市綠化、荒山綠化、平原綠化、三北綠化完成80%以上,共栽植各類樹木2514萬棵。白浪河環境綜合治理、白浪河水庫除險加固、土地整治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
三年后濰坊啥模樣
三年投資164億元,打造生態濰坊,那么,三年后的濰坊是什么樣呢?記者從濰坊市發改委了解到,濰坊市政府為生態濰坊勾畫出了藍圖。
到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1900億元,通過規范的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比例達到50%,規模化企業通過ISO1400認證率達到20%,第三產業比重達到35%,海洋產業產值的平均增長速度保持在18%-20%,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左右;總人口控制在873.2萬以內,城市化水平達到43%;初步緩解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全市基本實現平水年水資源的動態平衡;全市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有較大改善,60%的水體達到水功能區劃和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近岸海域水質和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環境功能區劃標準;基本建立農業標準化體系,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5%;城市集中飲用水衛生合格率80%;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回用水利用率達到2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2%,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森林覆蓋率達到24%,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40%,退化土地恢復率達到75%;受保護地區面積達到國土面積的10%;建設3個國家環保模范城、5個循環經濟型工業園、4個生態示范區、2個國家、省、市級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將仰天山、峽山建設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萊州灣、沂山建設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在水源地等特殊生態功能區建立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50%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試點通過驗收。
生態濰坊的啟示
為了實現“生態濰坊”的目標,保證全市經濟健康可持續全面發展,濰坊市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化推進的一系列機制和政策保障措施。概括起來有以下經驗值得借鑒:
機制創新。2003年6月,市污水處理廠整體轉讓給深圳潤通公司,實現了市場化運營。目前,又在全市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和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對全市15家水泥廠和4家熱電廠發放了粉塵、二氧化硫排污許可證,制定出臺了《排污權交易管理辦法》。同時,市委、市政府還從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制定了生態市建設的支持政策,大力吸引外來資本、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生態建設領域。
統籌謀劃。按照經濟、社會、環境三個效益相統一,把生態市建設規劃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有機結合,近期規劃和遠景發展規劃相結合,城市、郊區和農村結合,農業、工業及第三產業相結合,既各有側重,又優勢互補。
強化意識。加強對生態市建設重大意義的宣傳,使生態文化潛移默化的深入到生產、生活、消費各個領域,深入到社會各個層次,生態意識日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