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洗牌的時候到了!"對于時下的青島旅行業來說,此話絕非空穴來風。
2006年,中國旅游將全面向外資開放。擁有雄厚資本、豐富運營經驗及行業資源的外資旅游企業即將全面進入內地爭奪資源、分流入境市場客源;國內旅行社之間價格大戰愈演愈烈,旅行業邁入"薄利"時代;消費者"自助游"熱情高漲、在線旅游方
興未艾……
顯然,無論"安內"或是"攘外",旅行業的戰事已經提前打響!
每月誕生5家,關閉兩家
今年前8個月,青島旅行業以高頻度的開與關,創出歷年旅行社經營之最,也使人從中窺得旅行社自身經營之"累"
不可否認,自1958年青島第一家旅行社---華僑旅行服務社誕生以來,青島旅行業機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旅游業也從單純接待業務演變而為一個龐大的產業,并且競爭性越來越強。然而,正如許多學者和業內人士所關注的,與旅行社市場結構變遷過程相伴而生的是旅行社業的發展已漸入困境,盡管為數有限的大規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還在努力保持利潤水平,但它們卻不能改變行業利潤率逐年下降和青島市旅行社業正逐漸成為一個低利潤行業的事實。
近幾年,青島市旅游業一直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市場持續擴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國際旅游收入增長很快。但此情形下,整個行業的走勢正在悄然發生深刻的變化。
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大型旅行社"式微"。目前,青島市一些大型旅行社的業務發展似乎步入了一個平臺期,業務增長放緩,創造、爭奪新的商業機會的能力下降,這迫使它們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確保傳統市場份額市場中,結果更無暇顧及新興市場,最終形成一個無奈的惡性循環。
與此相伴隨,整個旅游市場呈現出的是"諸候混戰"的無序場景。"式微"的大旅行社左右市場的能力自然也不可避免的下降,人們期待中的這些大社應該承擔的"平抑市場的過度競爭"、"引導和穩定市場"的作用,只能是鏡花水月。結果,市場的無序成為困擾青島市旅行業發展和造成旅行社資源浪費的頑癥。
這種狀況下沒有贏家。大社自身不能避免這種市場無序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與此同時,在有限的接待數量和低下的利潤水平面前,中小旅行社發展也注定難有起色。一般來說,旅行社利潤率應在8%-10%之間,據不完全統計,在青島市現有291家旅行社中,絕大多數的利潤率僅為5%。也就是說,如果旅行社所推出某旅游線路賣價1000元/人,旅行社只賺游客50元,如果再扣除所得稅,旅行社所剩凈利潤便微乎其微了。
"價格炸彈"幾成惟一競爭武器
在利潤懸崖邊行走的旅行社,似乎正在克隆彩電業曾經的悲慘命運。服務產品的同質化、競爭手段的單一,已經使這個行業"泥潭深陷"
在青島市,絕大多數中小旅行社人、財、物力有限,而其經營活動卻涉及從產品設計開發到旅游接待的各個環節,這種經營的多環節必然造成每一經營深度的不足。而由于旅行社產品缺乏諸如商標權、專利權這樣的進入限制,又無太多技術障礙可供保留和壟斷,使得一些有開發能力的旅行社一旦開發出某種能夠迎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眾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競相模仿或參與經營,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實力的旅行社向深度開發和促銷產品的積極性,加上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設備,又不具備藉以保證接待質量的"軟件"基礎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會降低旅行社的總體接待力量。同時,促銷的乏力,也使得很多國內游客對旅行社的服務缺乏了解,對利用旅行社可以獲得的價格實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終使得國內旅游者對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場范圍狹小;而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強化了社會公眾對旅行社的不良印象,減少了回頭客和其他顧客來源,以削價競爭為主的旅行社之間的惡性競爭在所難免。
以近年來愈演愈烈的"超低價"東南亞旅游為例,其中不乏廉價航空進入中國帶來的交通成本降低因素,以及"價格拆分"之類的技巧,但旅行社之間"互投炸彈"、"搶風頭"的造勢行動還是引發"價格戰"的主要原因。以至于今年早些時候打出本地市場最低價"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11日2980元"的某旅行社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邊感嘆"這真是低于成本價格",一邊惋惜"出手太晚,市場反應不夠轟動,沒有吸引足夠眼球"。目前,這種由中小型旅行社發起的"價格戰"在海南游、港澳游,甚至高端的歐洲游線路中已經蔓延開來,致使部分大型旅行社也開始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市場競爭不可避免,"超低團費"、"零團費",甚至"負團費"等宣傳手法短期內能起到轟動效應。但盲目低價競爭的結果就是造成了游客、旅行社、景區全都"有苦說不出":旅行社利潤減少被投訴增多;游客因為被迫加入的自費和購物項目而難以享受到旅游的樂趣;旅游目的地則因為市場混亂,甚至"廉價"形象而在經營、品牌等方面蒙受損失。
面對利潤日薄西山的境地,面對游客的強烈反感,許多旅行社都在反思"低價競爭"的策略是否還能適應當前的國內旅游市場,并采取了一些與主流"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推出所謂"純玩團"或"深度游",但在市場上卻難以起到"撥亂反正"的作用。
"自助游"勃興帶來更嚴峻挑戰
有專業人士分析,目前旅行社最需要的不是在價格競爭中找出路,乃是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應對席卷大江南北的"自由行"、勃勃興盛的"在線旅游"兩大"勁敵"
不可否認,近年來隨著游客旅游經驗的日益豐富、旅游品位的越來越個性化,傳統的組團游事實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旅游者的出游要求,自助游、自由行、自駕車游不斷升溫,且愈演愈烈。
如果說,"自由行"客人的增多,讓旅行社多少感到無奈,那么,"在線旅游"的風起云涌,卻讓旅行社感到實實在在的壓力。
今年5月13日,某旅行社狀告攜程不正當競爭案在上海再度開庭,依然沒有宣判結果。先暫且不論攜程網在酒店、機票、自助旅行的在線預訂是否存在違法經營行為,對于攜程網所瓜分的國內大眾和商務旅游市場的份額,旅行社始終是"耿耿于懷"的。僅在2002年,攜程當年的酒店預訂收入達9000多萬元,機票預訂收入400多萬元,此后每年攜程網都在以300%的速度發展和擴張。而在"五一"、"十一"的黃金周,無疑攜程類的旅游在線服務商是旅游市場最大的"贏家",與此相對比的卻是全國旅行社遭受著"七年之癢",在占有率僅5%的旅游市場上拼價格。當旅行社在心疼被"攜程們"瓜分的市場時,有沒有想過:沒有攜程,難道旅行社會過的更好嗎?
網絡的發展趨勢其實已經告訴旅行社,沒有攜程網,還有易龍網,沒有易龍網,還有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網站經營著與傳統旅行社相類似的業務,而傳統渠道留給旅游電子商務公司的95%的散客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為此,曾有業內人士預言,"一旦旅游市場全面開放,網絡旅游迅速成熟,那么,全國現有的數萬個大小旅行社90%將不復存在。以自訂行程、自助價格為主要特征的網絡旅游將會在未來的3-5年間成為國人的旅游主導方式。"似乎是有點危言聳聽,但也不是全無理由。
單兵作戰轉向聯合作戰
旅游業經營者在做大、做強的同時,也需要做小、做精,最終形成少數大型組團社繼續做大,在業界扮演著"批發商"的角色,成為創建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的旅游基地連鎖企業。更多的中小型旅行社則分散化、專業化,以一條或數條特色"專線"的深度開發和從"批發商"手中"包團"的經營為主,以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當然,就今年而言,傳統旅行業仍占有90%的生意,預計兩年以后,也會占到70%以上的生意,所以旅行社不會立即消失。但有個假設,即傳統旅行業必須適應新環境而做適度的轉型。傳統旅行業的優勢,在人與人的面對面服務,如果面對面的僅是售票,那就不能與網絡相比。所以,如何維持傳統的優勢,又能開辟新的領域,應該是青島市旅行業思考的方向。
而在網絡時代,只有"師夷長技"才能"以制夷"。旅行社也只有掌握網絡,才能利用網絡占有更大的市場。但是否擁有網站就可以在網絡中收獲黃金呢?看看當年各大網站"燒錢"時巨額的推廣經費,旅行社應該會明白,靠單個旅行社微薄的廣告費推廣自己的網站在互聯網時代是微不足道的。當單兵作戰轉向聯合作戰時,也許才是旅行社在互聯網時代的生存之道。
旅行業重新洗牌不可避免,但只要存在競爭,市場就不會輕易出現壟斷。
在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原則下,旅行社經營者完全可以根據自身已有特長,以個性化產品和特色營銷方式尋求發展空間,開發"商旅服務"、"在線旅行社"、"自助游"等代表旅游業發展潮流、時尚的產品。旅行業經營者在做大、做強的同時,也需要做小、做精,最終形成少數大型組團社繼續做大,在業界扮演著"批發商"的角色,成為創建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的旅游基地連鎖企業。更多的中小型旅行社則分散化、專業化,以一條或數條特色"專線"的深度開發和從"批發商"手中"包團"的經營為主,以適應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同時,由于旅游群體的需求存在很大差異,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旅行社和旅游網站各具優勢,在互相競爭的同時,也可以取長補短。
不同業態共存共榮,原本就是任何行業生生不息的生存之道。
來源:青島日報24/10 (記者 林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