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時間制定提前一年完成 我國確定“一五計劃”的艱難進程 50多年來,“五年計劃”是我國最重要的整體發展規劃。但在建國初,制定和實施這樣的規劃對中國來說卻相當艱難,在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過程中,蘇聯專家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中國為
“一五計劃”向蘇聯求援 1951年春,從戰爭廢墟中站起來的新中國為恢復和加速經濟發展,開始編制“一五計劃”,并計劃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然而,當時干部文化水平偏低,許多人無法勝任專業技術領域的管理工作,編制這樣一項大規模經濟建設計劃更是難上加難。
建國初期,新中國從國民黨當局那里接收下來的各類工程師和技術專家只有2萬余人,而且其中許多人尚未樹立正確的政治觀點。例如,在當時的鞍鋼,70名工程師中竟有62名是偽滿時期遺留下來的日本技術人員。在嚴峻的現實面前,周恩來總理感到中國迫切需要蘇聯專家幫助進行這一復雜的工作。
斯大林送來600噸資料
早在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蘇時,就提到了邀請蘇聯技術專家來華的相關事宜,并帶回了200余名蘇聯專家。1952年8月,周恩來總理專程赴莫斯科與斯大林商談,要求增派專家800名,數量之多讓斯大林也感到為難。此外,中方還希望蘇聯提供各種工業標準和技術資料。于是,1950—1953年間,蘇聯專家帶來了大量科學文獻和技術資料,總重達600噸。
在與斯大林的會晤中,周恩來還專門就“一五計劃”的編制請教了這位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指出,“一五計劃”草案中規定工業總產值每年遞增20%,太高了,應降到15%或14%。他還說,計劃不能打得太滿,要留有后備力量,以應付意外困難。斯大林的這些意見得到了采納。
盡管各方為了盡快擬定“一五計劃”傾注了大量心血,但這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加上受到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一五計劃”幾經修改,在1953年仍未最終定稿,但中國經濟建設的腳步卻不能再等待,于是中國政府果斷地決定“一五計劃”邊實施邊編制。
1953年4月,蘇聯方面向中國政府通報了蘇共中央、蘇聯國家計委和有關專家對“一五計劃”草案的幾點意見,這些意見成為修改“一五計劃”的重要參考。1955年7月,歷經4年多的編制與修訂后,“一五計劃”終于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通過。此時,這項計劃已經實施了兩年多。
“一五計劃”奠定了工業化基礎
1956年,中國宣布“一五計劃”提前實現。在“一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援助了新中國150項(原計劃為156項)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幫助中國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的骨架。有中國學者后來評價說,正是這些項目,為新中國奠定了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除了援建項目,蘇聯援華專家也功不可沒。蘇聯專家還幫助中國培訓了大量技術人才。此外,中國還大量派遣人員到蘇聯學習考察,先后有近4萬名中國公民赴蘇學習,日后擔任中國領導人的江澤民、李鵬等人都曾在這一時期赴蘇學習,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骨干力量。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