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聯系方便和安全起見,給孩子配了個手機,卻發現里面經常有內容不太健康的短信,這個問題怎么處理?”上周,一位學生家長給我們打來電話。   
; 的確,雖然大多數中小學校表示不提倡學生帶手機上學,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狀是,中小學生擁有手機的越來越多了,如何引導他們正確使用手機成為學校和家長面臨的新難題。    校園手機屢禁不止
   對于學生佩帶手機,我市大多數學校持否定態度:16中的副校長王永峰說,從本學期開始,學校就作出了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規定,執行效果還不錯。長泰學校的李真校長說,只要發現學生帶手機,老師一般會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會勸家長“收回”孩子的手機。
   與大學相比,手機在中小學校園里雖然擁有率還不算高,但正在呈現出上升趨勢。盡管大多數學校都不太贊成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但實際上這一“禁帶品”早就成為都市中小學生的隨身攜帶物;在很多校園里都可以看到學生從容地用手機接聽電話或發短信。
   東部一所中學的老師說,由于本校學生家庭經濟條件都比較好,給孩子配手機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了,去年一個班只有三四個孩子帶手機,這學期一開學發現帶手機的學生多起來,每個班都有十幾個學生有手機。
   手機用途多
   家長給孩子配手機的本義是方便孩子聯系家人和家長對其行蹤進行監控,但學生的手機用得最多的功能是什么呢?一位高二女生毫不猶豫地回答,“干什么都可以啊,用手機發短信、聊天、玩游戲什么的。”一位初二的男生則說,“主要是發短信啊!沒有特殊情況我一般不打電話,想跟朋友聊天就發短信。我一個月都要發200多條短信。短信可以隨時隨地發,只要手機調成震動,吃飯時可以發,回家的路上更可以發,甚至上課的時候也可以偷偷發。”
   在學生手中,手機是多種功能的集合體,既是通訊工具,也是玩具。對于家長來說,手機的好處是:親子之間的交流多了。
   孩子手機里有黃段子
   一位中學老師說,一些學生在上課時接收和發送短信,影響了老師講課的情緒。而且,一些內容不健康的短信悄悄在學生中流傳。一位高中生的家長在給我們的電話中這樣講道,為了聯絡方便,新學期開始,她給孩子買了手機。但后來發現,孩子經常一個人拿著手機偷笑。原來,手機上面很多是成人之間流傳的黃段子,有的是信息臺發的,有的是孩子的同學發的,這位家長質問孩子時,孩子竟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長大了,只是隨便看看而已,有什么可擔心的。”
   這位不愿具名的家長拋出了一連串的問號:出于實際需要的考慮,手機確實是孩子需要的,但類似的短信又很難控制,學校性教育還處于淺嘗輒止的階段,這些黃色短信孩子能理解多少?青少年正處于生理發育期,好奇心強,這種短信會不會成為一根不良的導火索?
   倡導文明使用通訊工具
   作為一種必要的通訊工具,一味地禁止恐怕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59中教導處牛主任說:我們學校讓確有必要攜帶手機上學的學生的家長提出申請后視具體情況研究批準。然后,加強管理和引導,在班會和校會等場合搞一些專題討論,倡導學生要文明使用手機,讓學生也意識到使用通訊工具存在利弊兩個方面:短信雖然是他們最喜愛的一個重要功能,但同時也要看到學生使用手機有弊端,如上課發短信,發不健康短信,考試傳答案作弊等,上網玩游戲則是其另一個弊端表現。
   許多教育界人士認為,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分辨是非的能力不強,黃色短信等一些不良信息對孩子的影響,雖然比不上網絡的威力大,但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老師們普遍認為,長期下去,孩子會以為這些東西都是正常的,不利于形成正確的交往方式。另外,家長不能忽視,在家庭教育里也要正確引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