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神六”一起心跳 ———青島科研人員發射現場歸來談感受
本報記者張子倩
從“神五”甚至更早開始,駐青科研院所就與我國航天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其中,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便是一支“主力軍”。昨天上午,記者走
進該所,在第一時間采訪了前天晚上剛剛從發射現場歸來的原普副所長以及其他幾位科研人員,聽他們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原來,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一直是我國無人和載人飛船發射、運行和回收的重要參與者。2003年“神五”發射成功后,國家隆重表彰9家作出突出貢獻的參研單位,電波所在全國3000多家參研單位中脫穎而出,名列其中。此次,原普和其他幾位科研人員是應邀專程赴酒泉發射基地,提供相關技術保障工作的,因為那里有該所研制的一批儀器設備。
“12日早上,我們來到距‘神六’發射點3公里以外的開放區,那里聚集了差不多一萬人,場面十分壯觀。當‘神六’點火升空的時候,周圍響起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我感覺自己都快被淹沒了。”原普回想起當時的感受,語速明顯加快了。“很激動,因為從‘神一’開始我們所就參與其中,見證了我國航天事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歷程,作為駐青科研單位代表能夠到現場參觀發射,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據科研人員介紹,電波所在此次“神六”發射運行和返回過程中,主要承擔三方面工作。一是負責空間環境保障,對“神六”飛行的空間環境進行24小時監測,為北京提供決策依據;二是短波通訊保障,宇航員在天上與地面的通話以及地面與海上船只的通話等等,都在保障范圍之列;三是地面定位搜救。在主、副著陸場以及海上船只上,共有該所研制的40多臺套設備運行。與“神五”發射時不同的是,根據上級指示和實際需要,這次他們對設備的軟硬件進行了較大改進,使得系統定位更加準確,可靠性更高,以確保在最短時間發現返回艙著陸點,并向搜救隊伍發出搜救指令。
原普透露,該所在艦船上工作的6位科研人員已陸續返青,而在內蒙古主著陸場工作的人員,要等“神六”返回艙成功回收后,才能結束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