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于1994年比全國提前5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現在已達1193萬,平均不到8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隨著家庭小型化、家庭贍養功能的弱化,社會化養老的需求急劇增長。另一方面,社會養老機構雖然得以快速發展,但總量上仍有較大缺口,而且不少養老機構建起來沒有人住,經營上嚴重“錯位”……
1/4的老人傾向機構養老
10月9日,在濟南市天橋區老年公寓,住進來已有半年多的74歲老太李竹賢高興地對記者說:“這里的飯菜做得好,而且有很多的同齡人,不像在家里,上下樓不方便,關上門又感覺很寂寞。”如今,這家公寓的105個床位,已經入住了90多位老人,而且還有十幾個預約登記。
濟南市民政局社會福利處聯合山東建筑工程學院法政系社會工作教研室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近年來人們的養老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被調查者中,盡管有92%的老人都認為居家養老更經濟,并且可以得到更多精神上的慰藉和融洽的親情關系,但25.6%的老人表示居家養老可能只是理想,當生活不能自理時,為了不給子女、家人增添負擔,他們會考慮選擇老年公寓、養老院等社會養老機構。
2004年抽樣調查顯示,我省65歲以上人口達846萬,占總人口的9.22%,并且每年以3.2%的速度遞增。快速襲來的銀發浪潮和巨大的銀發市場,給社會養老機構帶來巨大的商機。
四成養老機構經營虧損
據統計,濟南市市區現有社會養老機構30處,床位數2314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數9.2張,1712人入住,平均入住率74%。從機構規模看,擁有床位100張以上的有6處,擁有床位數51—99張的有11處,擁有50張及以下床位的有13處。
單從數字看,似乎是供不應求,但事實上,這些養老機構的經營狀況差別很大。濟南市民政局和山東建筑工程學院聯合做出的調查結果顯示,40%的機構虧損,23%的機構收支持平,只有37%的機構盈利。
截至去年底,我省社會力量興辦的城市各類養老機構達到399家,床位數達到31000多張。“但是各市的養老機構發展極不平衡,有的床位不夠用,有的建成了沒人住,約半數養老機構的經營定位并不準確。”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處的有關負責人說:“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居家養老仍是主流,機構養老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
“錯位”受多種因素制約
養老機構建成后無人入住的現象在省內并不少見,據行業內人士透露,許多建成一兩年的養老機構,常年的入住人數都在10人乃至5人以下,根本就是入不敷出,難以維系。
“從經營者的角度講,他們更應該把老年公寓作為一個企業來認真對待。”濟南富翔老年公寓的院長孫煜航分析說,受政府扶持力度小、資金不足及經營理念等因素的制約,許多社會養老機構在管理上都過于簡單,收費水平和服務護理程度與社會需求不相吻合,造成了入住率過低。
記者走訪了省城的一些社會養老機構發現,有些機構設施簡陋,服務匱乏,無法滿足老人在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特殊需求。根據有關調查,省城43.3%的養老機構負責人學歷是中專及以下,缺乏必要的專業管理理念、經營技法和融資能力,護理人員則大多沒有經過專業培訓,服務意識差、不夠規范。一家老年公寓的負責人為此感嘆:好的服務員太難找了!
社會養老謀求“以點帶面”
對社會力量興辦老年福利機構,政府部門持有的是繼續鼓勵和積極探索的態度。省民政廳近日就確定了18個老年福利服務機構,作為首批省級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試點單位。
首批省級試點單位包括濟南市老年人服務中心、青島市老年公寓、淄博市周村區元寶灣社區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等18家老年福利服務機構。此外,濟南市市中區、歷下區、青島市市北區、市南區、四方區等22個區(市)同時被確定為首批省級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試點單位。
省民政廳社會福利處的有關負責人說,養老示范活動將在試點之后在全省進行推廣。
(記者呂華遠)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