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毒爭議,呼吁非油炸
賈廠長腹中無墨,因此,對我們提出的方便面中存在的丙烯酰胺的問題,他無從回答,他甚至不知道丙烯酰胺引發的爭議眼下恰是食品界爭議最為激烈的。
丙烯酰胺實為一種化學物質,它是生產聚丙烯酰胺的原料,可以用于污水凈化等工業用途。2005年3月2日,
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糧農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警告公眾關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呼吁采取措施減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這樣做的依據是,淀粉類食品在高溫(>120℃)烹調下容易產生丙烯酰胺。動物試驗已經證明,丙烯酰胺是一種可能致癌物。職業接觸人群的流行病學觀察表明,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酰胺出現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癥狀,伴隨末梢神經病,比如手套樣感覺、出汗和肌肉無力等。
我國衛生部食品污染物監測網檢測結果也顯示,薯類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平均高出谷類油炸食品的4倍。為此,國家衛生部在4月13日發布了“建議全國消費者避免食用油炸薯片和油炸薯條”的公告。
業內有人將丙烯酰胺稱為“丙毒”。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教部副主任張京玉透露,衛生部的警告帶來了薯片零售業績的大幅下滑,前不久南方某知名薯片企業老總心急如焚找到他,說市場萎縮了70%,該企業幾十條生產線幾乎癱瘓,一開工就賠錢。
2005年發生的“蘇丹紅事件”和洋快餐“薯條丙毒風波”和其它食品安全事件在張京玉看來對中國食品安全是有轉折意義的,人們由以往單純地關注食品是否干凈,開始延伸至對食品是否含有有害物質的關切。
人們很快注意到這樣一條訊息,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監測的100余份樣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較多的食品依次為:薯類油炸食品;谷物類油炸食品:油餅、油條、麻花、鍋巴、經高溫油炸的方便面等;谷物類烘烤食品:餅干、面包、曲奇、蝴蝶酥等;其他類:速溶咖啡、大麥茶、玉米茶等。
很快,人們熱議起方便面中含有的丙毒問題。丙毒有致癌性,這已經定性,但究竟食用多少可以致癌,這尚未定量。
2005年9月6日,在中國第一大方便面生產地河南召開了第六屆中國面制品產業大會。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胡小松教授在會上介紹,方便面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很低,平均為78微克/千克,遠遠低于世界衛生組織每千克食物中不得超過1毫克的標準。
9月15日,記者北上中國農業大學,采訪了該院的沈群教授,她表示了同樣的觀點,她介紹,他們曾檢測了康師傅、華龍、統一三個品牌的6種產品,其中丙毒最高含量141.6微克每千克,相比之下,薯片的最高含量則是1250微克每千克。
“這是因為方便面經過油炸的時間短。”沈群說,她認為偶爾食用方便面并無大礙,丙毒千百年來一直存在于人類食品中,就連水中都有。
就在當天下午,另一名有著10年方便面生產經驗并曾在國內多家知名方便面廠工作多年的陳先生對記者表示了另一種理解。他說:“專家都在回避一個話題,那就是如果長期食用含有丙毒的方便面,情形如何?我承認偶爾食用無礙,但如果毒性在體內日積月累呢?”
去年曾有媒體報道,因癌癥死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消化系統癌癥是年輕癌癥患者的第一大殺手,胃癌、腸癌、食道癌,尤其是胃癌,發病率最高。該媒體報道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腫瘤科曾收治一個14歲的小女孩,她特別喜歡吃方便面,干吃、泡著吃、煮著吃……吃了近10年,后來,她胃經常痛,直到無法忍受才到醫院來看,已是胃癌晚期了。
“當然,這并不能作為一個丙毒致癌的直接證據。對于丙烯酰胺對人體健康的具體影響還在研究,不過,必須引起重視。反正我自己是從不食用油炸方便面的。”陳先生說。
9月1日,衛生部表示,他們已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油炸食品中富含的丙烯酰胺對人類可能致癌的危害程度。衛生部已起草完成食品中丙烯酰胺檢測方法的標準草案,正進一步征求專家意見。
沈群介紹,她檢測的那6種產品中有一種是非油炸類方便面,“我們推薦非油炸。”沈群承認非油炸類方便面由于生產工藝不同,產生的丙毒微乎其微。
對此,陳先生透露,非油炸方便面技術出現已有4年,在歐美、日本、韓國等,非油炸類方便面已是主流,占據方便面市場60%的份額,但國內卻遲遲不見聲色。“據我所知,國內幾個知名品牌都已具備非油炸類方便面的技術儲備。”
“但油炸類目前是一個主流市場,誰都不想放棄,而去開發另一個陌生領域,畢竟推廣一個全新的消費理念需要很大一筆資金,而且更換非油炸類生產線,耗資巨大。”陳先生說,一條非油炸流水線的成本少則1000萬左右,小企業斷然沒能力開發非油炸類方便面,而大企業又舍不得成本,只有期望中型企業,它們要突破大企業的壟斷,必須進行技術與產品的創新。
垃圾?營養?
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共計生產方便面480億包,比2003年增長26%,平均每人消耗近40包。對于一些都市白領還有住校生而言,方便面幾乎已經成為他們飲食結構中必備的一員,到超市采購生活用品時總會習慣性從購物架上拿幾包方便面。而在旅途中、熬夜時,人們想要果腹,腦子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恐怕也是“方便面”。
當然,不少方便面的忠實食客都表示曾多少聽到過“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介紹,世界衛生組織經過3年的研究和“評選”,揭示出了十大“垃圾食品”——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加工肉食、餅干、碳酸飲料、方便食品、罐頭、果脯、冷凍甜品及燒烤食品。
方便面是“垃圾食品”還是“營養食品”,這在今年9月發生了一次觀點的正面碰撞。
在丙烯酰胺之前,人們討論較多的是,油炸方便面的高含油量問題,它的面塊含油量是20%左右,為普通面條的30倍,這就意味著,一包方便面的含油足夠一個人一天所需。并且,面身被大量油脂包裹,多食容易讓人感到腹部飽脹不適,誘發胃腸道和肝膽疾病。
而經高溫加熱,食物中的許多營養素,如維B1、B2、維C等會遭受嚴重破壞,甚至消失,經常食用會導致營養不良。同時,調料包高鹽、高鈉、高味精也被指容易導致高血壓和各種心血管疾病。一包方便面含鹽就達6克,而我們每天食鹽的攝取量是8克左右。
為此,有專家建議,最好少吃或不吃方便面,實在要吃,每周也不要超過兩包。然而,9月份在鄭州召開的主題為“從方便到營養”的第六屆中國面制品產業大會上,與會專家卻認為很多人把方便面與炸薯條、漢堡包一起歸結為“垃圾食品”是一個誤區。
有與會專家指出,方便面不僅不是“垃圾食品”,而且營養成分比較全面,人體所需要的6大營養素——水、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全都具備。總之,對于此前將方便面歸于“垃圾食品”的種種理由,與會專家都做了一一辯駁,并指出“沒有不合理的食品、只有不合理的膳食”,不能指望方便面能提供所有人們需要的營養。
對此,從北京的那位陳先生到張京玉副主任,都認為“甲醛”事件與“蘇丹紅”事件,促進了企業的危機公關意識。
“這次會議召開的時間很巧合。與會的是一些方便面企業還有他們專門請的一些專家,難免一言堂。”陳先生說,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生產者,我自己都認為油炸方便面是垃圾食品。
“這些年總有一些學會、專家受利于企業,利用媒體為有爭議的產品做招魂。”陳指責。他認為與油炸薯類食品相比,方便面更應引起重視。
“薯條、薯片主要消費市場在城市,城市人維權意識較強,因此對產品危害反應敏感。但是方便面,尤其是中低檔方便面主要消費市場在農村,農民對產品危害不甚了解。”陳先生預計,非油炸方便面最終將成為城市市場主流,但油炸方便面不會淘汰,它們將轉至農村市場。
以河南為例,那里已形成300多條方便面生產線,80億包的年產量,這個數據意味著河南方便面產量穩居全國第一,但那里的產品大多銷往農村,五角錢一包的低檔方便面甚至脫銷,農民成箱往家買,視為營養食品給孩子吃,或者作為時尚禮品送人。
“更應引起重視的是那些良莠不齊的小方便面廠,2000年方便面發展高峰時,河南、河北兩地估計有四五百家小方便面廠,現在至少也有上百家,它們的產品需要嚴格監管。”陳先生提醒。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