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修峰 楊宏生
(新聞周報2005年9月27日報道)近一段時間以來,“醫療體制改革”成為業界普遍關注的焦點。菏澤——這個山東省最窮的地級市,因自己大膽的醫改舉措而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一年多之前,菏澤“一口氣賣掉5家公辦醫院”,其動作之迅猛彰顯出當地有關部門的果敢。而如今,諸多問題同樣
也迅猛地暴露了出來。菏澤醫改,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
“醫院改制以前,幾乎是爛攤子,只有靠市場推動力來解決。”菏澤市財政局副局長鹿令聘認為。而一位醫院主任醫師則認為,醫院改革后,雖然增加了職工收入,但是“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扭曲了醫生的純潔心靈。不利于醫院發展,不利于群眾就醫,只利于老板和少數人”。
“第一家被賣的醫院”
菏澤市丹陽路128號,菏澤市中醫院的所在地。
門診大廳里,一塊電子顯示屏上正滾動顯示出醫院專家信息,幾位病人家屬模樣的人正圍著一位醫生焦急地詢問著什么,掛號、劃價、交費……一切井然有序,在這里,你可以看到任何一家醫院最普通的場景。但是,最近醫院里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卻讓這樣普普通通的場景陡然變得特殊和敏感起來。
一份用A4紙打印的“敬告”張貼在中醫院東側的一處墻壁上。過往的醫院職工都注意到了這一點,而且對“敬告”所表達的“精神”沒有絲毫的陌生感。
“中醫院干部職工:根據群眾反映,按照領導要求,我們從9月8日至9月13日在中醫院進行調查,現已調查了大部分干部職工,未接受調查的同志,如反映情況,請與市局調查組聯系。”“敬告”末尾處留下了3個聯系電話,落款為“市衛生局調查組”,時間為2005年9月13日。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醫院的職工們除了正常的“救死扶傷”工作以外,“接受調查”也成了一項新增加的工作內容,并來不得半點“兒戲”。畢竟,他們深知“接受調查”關系著醫院和職工們的命運與前途。那么,職工們心知肚明的“調查”究竟是什么“調查”呢?
“9月22日,我們還要進行‘全民公決’。”坐在充滿濃厚藥味的科室里,一位老醫生對記者說,在此之前,已經進行了兩次調查。不管是調查還是“公決”,都是要看中醫院該不該重新收回國有。
菏澤市中醫院的“門診簡歷”上,有這樣的簡介:菏澤市中醫院始建于1975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康復、急救于一體的三級甲等中醫院。“我們中醫院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在全省中醫院的評比中,曾經獲得過第二名。”那位老醫生說,“后來,醫院就不行了,幾個月的工資都發不出來。”據菏澤市政府辦公室的資料顯示,2003年,中醫院虧損10多萬元,瀕臨倒閉。
2004年4月27日,是菏澤市中醫院的324名職工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中醫院被賣給了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有限公司。“公司一個叫陳友獻的老板成了我們的院長,我們中醫院是第一家被賣的醫院。”之后,菏澤市市立醫院及分院(簡稱市立醫院)、菏澤市第二人民醫院、菏澤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共5家醫院全部實行市場化改革,先后變為民營。
“在我們菏澤這個經濟比較落后的地方,一口氣賣掉5家公辦醫院,是很少見的。”那位老醫生說。菏澤的這個大膽舉措被醫院的職工稱做“出賣”或“倒賣”,官方口徑稱為“醫院產權改制”,外界稱為“菏澤醫改”。
“菏澤醫改”的一個直接背景是:2003年12月11日,菏澤市政府辦公室出臺《關于推進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菏政辦發[2003]182號)。“市政府研究決定在我市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改革,以盡快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182號文件還指出,要促進全市醫療衛生事業“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
“現在,我們的工資的確比以前要高一些。”菏澤市中醫院的職工坦言。但是,最近職工們卻強烈要求政府收回醫院。幾位醫生向記者反映,前不久市衛生局調查組對中醫院醫生進行了兩次“一對一”的征求意見,第一次是在醫院改制之前的324名職工之間進行,結果有92%以上的人要求收回國有;第二次擴大了調查范圍,除了調查老職工,還調查了改制之后新加入醫院的職工,結果仍有超過80%的人贊成收回醫院。
中醫院的職工之所以強烈要求“收回醫院”,有兩個比較有說服力的“先例”:市立醫院和市三院剛剛已經被“收歸國有”。菏澤市財政局副局長鹿令聘對記者說,“沒有其他原因”,就是因為這兩家醫院的投資方上海道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無力經營”、“未兌現協議承諾”,所以就“終止協議”,但是,目前還稱不上“收歸國有”,醫院的性質還沒有最后定性。
但是,中醫院的職工依然堅持“收回醫院”,除了有“先例”,他們還認為自己有著更加充分的理由。
“醫院不能以賺錢為目的”
“我不能因為多拿了工資,就昧著良心說話。”中醫院一位主任醫師對記者說,“我承認我的工資是比以前多了,但是,作為一名醫生,我想還應該有一定的醫德。穿著白大褂,心不能是黑的。”
這位主任醫師順手拿起辦公桌上的兩本“門診病歷”,“你看,這兩本‘門診病歷’差別有多大。”記者發現,乍一看,兩本“門診病歷”并無二致。但是仔細比較起來,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別:“這本‘門診病歷’是剛改制后啟用的,我們稱為‘老病歷’,而這一本只有兩頁‘診療記錄’。同樣是一塊錢一本,原來的‘老病歷’病人可以用很長時間,而現在的病歷,病人來看兩次病就寫滿診療記錄了,只能再買新的‘門診病歷’,你說這不是坑病人嗎?”50多歲的主任醫師氣憤地說。隔壁科室的幾位醫生也向記者反映了同樣的問題。
“老板對我們職工相當苛刻,我們現在來上班除了呼吸空氣不要錢,其他什么都要錢。我們每個科室都裝有電表、水表,我們醫生要向醫院交水電費,就連暖氣費也要向我們職工收,甚至桌椅板凳的折舊費都在我們的工資當中扣除。這些都是老板的主意。”職工們私下習慣地稱現任院長陳友獻為“老板”。
據職工們介紹,陳老板,現年42歲左右,是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有限公司的老板。
2004年2月8日至13日,菏澤市政府辦公室、市財政局、市衛生局組織有關人員對陳老板等幾家擬投資參與市直醫院改革的企業資信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顯示,“注冊資本50萬元”的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有限公司,是“民營性質的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公司經營的藥品主要有四川威龍、西安大恒等廠家的28個品種以及醫療器械。公司從1995年開始運作,2001年注冊,法定代表人為陳友獻。“目前公司經營情況良好,公司規模日益擴增。”
“陳老板搞企業,還是有能力的。”中醫院幾位接受記者采訪的醫生說,“但是,醫院是公益性的,是要講求醫德的,把醫院賣給企業老板,他就會以自己的想法來經營醫院,他要以盈利為目的,是要賺錢的,主要表現在藥品提價、檢查費提價、住院費提價等。”
“老板說我們中醫院在收費上是鄉鎮醫院水平,在省里住院的病人要花3萬元,在我們這里只花1萬元,那是不行的,你們要多開新特藥、貴藥。”所以,“醫院改制后,不但沒有減輕病人的負擔,反而加重了他們的負擔。”這幾位醫生舉例說,做個鋇餐檢查,原來是25塊錢,現在是80塊錢;骨汰注射液,零售9毛一支,醫院給病人開29塊6毛;抗宮炎片,零售2塊,醫院卻賣39元……“這僅僅是極小部分例子。”
“我們是白衣天使,結果現在都成了老板的賺錢機器。”一位主任醫師從辦公桌玻璃板下面抽出一張單子,上面寫滿了各種各樣的藥品名。“這些藥都很貴,開這些藥醫院給提成,可以拿回扣。你不開這些藥,你的工資就少;可你開這些藥,良心又受譴責。”
據幾位醫生反映,老板曾在某個場合說,沒想到開醫院賺錢真容易,就像掃落葉一樣。“老板曾在一次職工大會上公然宣稱,中醫不賺錢,我就要發展西醫,并要求應寫的中醫病歷改為西醫病歷。”據職工反映,今年8月份醫院開的藥品中,西藥達到了100萬元,中藥只有16萬元。“我們的中醫院還叫中醫院嗎?”
“推進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改革”的182號文件明確指出,醫院改制“要有利于醫院發展,有利于增加職工收入,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享受低廉、優質、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那位主任醫師總結說,醫院改革后,雖然增加了職工收入,但是“加重了病人的經濟負擔,扭曲了醫生的純潔心靈。不利于醫院發展,不利于群眾就醫,只利于老板和少數人”。
“在醫學院讀書的時候,要求我們學習白求恩,現在醫院卻要我們坑人。”幾位醫生說,“我們現在不在乎工資多少,就覺得這個方法不行,要從長遠來看問題。”
聲音 醫院市場化:一場沒完沒了的爭論
一項牽動菏澤市上下利益的重大改革,所涉政府職能部門的全部意見完全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普遍存在著的不同意見,都以沉默的方式表達著。而直接與醫院改制相對抗的,便是在改制后利益受到直接影響的醫院職工。
“2004年4月27日,市中醫院國有轉民營,從此后,醫院324名職工由‘主人翁’變成了‘打工仔’。”中醫院部分職工在“聲討書”中說,強烈要求中醫院收歸國有理所當然,因為“老板嚴重違約,愚弄職工,職工的合法權益受到嚴重損害,商人管醫院光圖錢,百姓患者受害,老板搞短期行為,改制賣醫院不符合上級精神”。
一位在中醫院工作了20余年的“老醫生”說,“當初醫院賣不賣、賣給誰、怎么賣,根本沒有召開職工大會。醫院被賣了以后我們才知道。賣醫院,應該公開招標啊,結果都是暗箱操作。”
今年3月11日,《健康報》曾披露,菏澤市何茂遠副市長委托一名市政府辦公室干部告訴該報記者:“公立醫院的產權所有者是政府,是否改制,選擇哪種方法改制,由所有權者決定,職工只有知情權和建議權。”
根據2004年2月23日簽訂的《關于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有限公司投資山東省菏澤市中醫醫院的合作協議書》,作為乙方的青島保稅區雙威貿易有限公司“獨立進行投資”,作為甲方的菏澤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以菏澤市中醫醫院評估后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債權減負后的凈資產進行轉讓”,“乙方以現金方式受讓”。那份職工們的“聲討書”質疑說,乙方到底向甲方交了多少現金,反正我們是不清楚。
菏澤市財政局副局長鹿令聘,協議書上的甲方“代表人”。幾經周折,記者聯系上了鹿副局長,他說,當初中醫院的評估是5家醫院當中最好的,雙方對中醫院的評估結果只差2萬元。那么,中醫院究竟被評估了多少錢呢?鹿副局長并沒有回答。他解釋說,中醫院改制前,遺留下了諸多問題,比如欠發3個月工資、職工集資款被挪用等。
“菏澤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去年10月份撤銷了,后來成立了國資局,掛在計委。”鹿副局長表示,也正是從去年10月份,自己退出了中醫院的改制。“當時在協議書上簽字,也是受政府的委派。”
“醫院賣得太草率,醫院與企業,在體制與政策甚至觀念上壓根兒就不對路,企業管醫院怎么能好得了。比如,個別醫院新委派的院長根本就不懂醫院管理。”職工們認為,“把中醫院推向商業化、市場化的道路,已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所以,職工們要求收回醫院。
但是,中醫院領導層并不這么認為。菏澤市中醫院副院長李景桂用“病員數量大幅攀升,醫院秩序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來形容醫院改制后的變化。李景桂還提供了一組詳細的數字:改制前的2003年,醫院每天接待病員61人次,全年業務收入為840萬元;而改制后的一年來,每天有240人次接受治療,全年業務收入超過了2400萬元。
當地有關職能部門還認為,這場改革,給5家醫院帶來的最明顯效果,便是各醫院間市場意識的加強以及當地醫療競爭氛圍的形成。據介紹,改制后各醫院相繼成立公關策劃市場部,紛紛開始實施全方位醫療市場營銷策略,把商業競爭的手段用到了病人身上,多種炒作手段商業味十分濃厚。此外,人才流動性強了,其中市立醫院有10多位專家被別的醫療機構“挖”走了。
面對如今的醫改局面,“我們衛生局現在弄得很被動。”菏澤市衛生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衛生局方面不愿過多地評價當下的形勢。
今年6月16日,菏澤市政府辦公室在《關于我市公立醫院改制情況的通報》中認為:“我市5家公立醫院的產權制度改革現已順利完成。”并認為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到位,具體表現為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與市場經濟規律相對抗、不適應。部分既得利益者有失落感,阻力大;部分職工對改制的知識了解少,對改革的政策理解不夠;部分群眾不了解情況,人云亦云,造成了不負責任的亂猜疑、亂發言”。
“醫院改制以前,幾乎是爛攤子,只有靠市場推動力來解決。”菏澤市財政局副局長鹿令聘認為。據悉,菏澤市每年僅十幾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財政補助衛生經費數額、衛生資源占有量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衛生資源不足,2003年政府投入的人均財政補助衛生經費只有8.46元。
鹿副局長說,“改革是一件十分嚴肅的事情,我們市上一屆政府就已經在考察學習江蘇宿遷醫改模式。我們菏澤醫改這條路子是正確的,只是具體實施的時候,一些環節出了問題。現在終止個別醫院的協議,并不意味著否定整個醫改。接下來是總結,調整思路,還要繼續改革。改革總是要經歷陣痛的,改革是一個摸索的過程,很難用成功與否來評價。”
盡管市立醫院和市三院剛剛被“終止協議”,而且中醫院的職工們有不滿情緒,一直在要求收回醫院,但是,中醫院領導層卻表示,“改革就是這樣,尤其是開始的時候,部分人不理解,還不能從觀念上完全轉換過來。但我認為我們醫院的改革是成功的,對醫院的發展、對職工都是有益的。我們醫院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上去。”
山東省衛生廳醫療體制改革小組副組長張在同日前考察菏澤醫改時認為,收回中醫院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張還表示,這次菏澤改革的過程并不規范,將來還要繼續改革、繼續完善。不要一改就是徹底化,方法簡單,導致群眾不同意,職工也不滿意。要接受教訓,總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