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過互聯網進行購物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但網上交易時,消費者眼見不到實物、款也不是直接交到商家手中,種種消費陷阱便隨之產生,消費者防不勝防,不經意間就上了當。工商部門的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有關網上購物引發的消費糾紛明顯呈上升趨勢。工商部門提醒消費者,要正確面對網上購物,謹
防陷阱。 從消費者的投訴或舉報看,目前網上購物主要存在的問題有:產品與廣告宣傳實物不符。一些不法網站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把一些即將過期的商品或是假冒偽劣商品郵寄給消費者,以賺取高額利潤。
誠信度低。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法規對網上交易行為進行制約,使不法經營者有漏洞可鉆。部分經營者唯利是圖的心態導致了網上交易缺乏誠信之風,導致了各種欺詐行為愈演愈烈。
任意開店,隨意定價。據悉,在網上開店,10分鐘就可以完成;同時,由于缺乏約束,對商品的文字介紹、定價等隨意性很大,標出的商品價格往往大大低于市場價。由于許多是跨省市交易,加上大都沒有發票憑證,消費者購物受騙之后,索賠相當困難。
不履行售后服務承諾。一旦出售的物品出了問題,網站往往以自己規定的“三包”條款為準,使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維護。
為維護自身權益,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時至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網上購物前,要認真核實該網站是否具有通信管理部門核發的經營許可證書,消費者可向網站涉及區域的通信管理部門查詢。消費者在進行網上交易之前,可通過銀行了解網站提供的賬戶開戶所在地,如果開戶的城市與該網站上的公司地址、聯系電話的使用地址不一致,消費者應加倍警惕。注意保存有關單據,包括易改動的交易規則(最好事先打印);若是上門送貨,應注意核對貨品是否與所訂購商品一致,有無質量保證書、保修憑證等,并索取購物發票或收據。保存消費記錄,可把公司網頁上有關消費保證的事項(送貨時間、客戶服務、退貨辦法或其他相關事項)打印出來。因為網頁隨時有可能更換,寫下所有電話聯系的細節,包括日期、時間以及對方的姓名。保留貨品文件資料,包括收據、取消的簽賬單以及廠商的商業信函等。另外,網上購物不要被“低價”所迷惑,不妨了解一下當地市場銷售的相同商品或類似商品的價格,以此判斷網上售價是否合理。網上購物算總價時,要考慮運送和處理費用。如果網站沒有清楚寫明這類收費(或無法打印出來),不要輕易購買,購買前要認真閱讀附帶條款。(鄭舜文劉巖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