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來,我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強規范化管理指導,使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它們上接市場,下聯農戶,對外參與競爭,對內提供服務,找到了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的有效途徑,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近年來,我市采取多種措施,鼓
勵基層科協、供銷社、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等單位,利用其技術、資金、營銷網絡等優勢,把農民組織起來,成立各類為農服務的協會、中介組織;鼓勵種養大戶、購銷大戶等具有資金實力和市場拓展能力的能人牽頭協辦協會;鼓勵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牽頭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鼓勵村黨支部或集體經濟組織采取“支部+協會或合作社”的形式,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此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注重抓機制,抓服務,抓市場競爭力,抓規范化建設。同時,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如確立法律地位,降低準入門檻等等。
為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今年市財政還首次安排了60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在各級的大力扶持下,我市已涌現出一批規模較大、效益較好、帶動能力強、機制健全、管理規范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目前,我市正規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241個,帶動8.3萬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本報記者梁學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