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沒法吃。不吃吧,太浪費了。” 中秋節,除了月餅還有別的嗎?
中秋節:在現代文明中顯得蒼白
在現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比蜜甜”的飲食,已經很難激起人們興奮。僅有月餅的中秋,這個產生于數千年前農耕時代的鄉土節日
,在現代文明的背景下顯得蒼白而無所適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在現代社會的今天,這個傳統的團圓佳節卻成為一個社交的節日,人們通過互贈月餅溝通情感,加強聯系。與往年一樣,今年中秋節前夕,媒體上充斥著有關月餅質量問題、“天價月餅”成為“送禮文化”的報道。
在海淀區一家超市前,面對臨時搭建的兩排月餅攤,來自安徽的建筑承包商黃春無奈地說:“其實我也知道,人家并不喜歡吃太甜的月餅,但送月餅畢竟屬于送禮,多年來這已經成了習慣,就如同請客吃飯時,明明不想喝酒,卻必須喝個爛醉。”黃春告訴記者,今年中秋節前,他購買了至少30多盒高檔月餅去送禮。
按照傳統禮俗,贈送月餅是很簡單的事情,但由于現在它已演變為“送禮文化”,因而“攀比”成為贈送月餅的趨勢。當中秋節只剩下月餅時,在利益的驅使下,商家們自然使出渾身解數在月餅上大做文章,從而進一步推動“送禮文化”的發展,使得中秋節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節日的文化傳承和道德內涵在功利面前被無情地揉碎。
中秋節:還應有更多的內涵
然而,現代社會與傳統文化并非必然相互排斥,一些傳統節日的民間習俗,在中國內地已難見蹤跡,反而在海外被完整的保存下來。有報道說,中秋節前夕,新加坡到處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如嫦娥奔月等古老傳說,通過一些現代手段得以栩栩如生的表達。在新加坡,傳統節日與市場經濟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了一起。在香港,中秋節有法定的假日,而且這個假日不是在八月十五,而在八月十六,因為要大家在十五晚上盡興賞月,所以十六不用上班。
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把酒問青天”,閑情逸致中追逐傳統的文化情緒。北京民俗協會主席趙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秋節除了月餅本應還有更多的內涵,中秋節之所以在我國民間被廣泛響應,既有當時的現實原因,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觀點。因為在農耕社會中,這個時間恰逢收獲季節,人們可以慶祝五谷豐登,祭祀月亮。同時,月亮的完滿的形象,又激發了審美想像,一年之中月亮最圓之夜食用月餅,從古至今寄托著人們渴望家庭團圓的情感。
趙書說,中秋節有以下幾個特點:月餅是我國漢、滿、維、藏、回多個民族飲食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各種烹調技術的大成;大量文人詩歌為中秋節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色彩;形成了固定的民俗事項。嫦娥奔月、吳剛砍樹等民間故事,增加了節日的審美和娛樂性,有了擺兔爺、擺果子等習俗。后來,宗教的嵌入,使節日增添了祈福、祭奠的文化內容。
中秋節:應是民族文化的盛典
傳統節日本該是民族文化的盛典,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符號。我國祭月、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宮廷極盛,許多詩人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朝有了祭月、賞月、吃月餅等民俗事項。過中秋節的習俗在明清達到高潮,被定為“異國同風”,全國各地都過中秋,中秋與春節和端午節一起成為國人全年中最重要的三大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可以清理賬目、放假休息。
“不能忽視傳統節日對于一個民族的深刻意義,它是人們情感的認同,溝通和凝聚。”趙書說,“中央電視臺搞的中秋晚會就很好,這代表了官方的努力,要讓全社會具有‘文化覺悟’,意識到在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保持獨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他建議要增加人們對傳統的教育,加強對民俗的尋找和挖掘,盧溝橋廟會就是傳播民俗文化的積極嘗試。
盧溝橋廟會期間,新近恢復歷史風貌的宛平城內大街,將有老北京行當叫賣、拉洋片、扭秧歌、走旱船、舞獅等民間花會表演;宛平東城樓主要以評劇為主,伴有二胡、三弦等弦樂演奏表演;宛平西城樓以京劇表演為主,伴有京韻大鼓、天津快板、山東快板、河南豫劇等曲藝節目;宛平城南側城墻則主要布置音樂茶座,使游人在音樂的陪伴中盡情賞月。
每年中秋之夜,盧溝橋都會吸引5-6萬游人,很多人于深夜在橋上席地而坐,秉燭賞月。新華社記者李京華劉江(據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