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小千
在山東西南部,孔子、孟子的故里,一個以濟寧、兗州、曲阜、鄒城都市區為核心,棗莊、菏澤為區域性中心的大都市圈正在崛起。
構建濟寧都市圈
培育經濟增長極
翻開濟寧悠久的歷史,早在明末清初,一條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
,為這個本不起眼的小城帶來了商貿的繁榮。“江北小蘇州”的美譽,魯西南重鎮的風光,至今成為濟寧歷史長河中的閃光點。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建設一個和諧的現代化都市,是濟寧乃至魯西南人的追求和夢想,也是魯西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必然。
據專家介紹,在魯西南及周邊200公里范圍內,一直缺乏一個帶動區域發展的核心城市。近年來,山東省濟寧市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目前累計已有14家世界500強企業進入濟寧,為濟寧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作為山東省六大中心城市之一的濟寧在魯西南地區的輻射帶動不斷增強,發展后勁愈來愈足,2004年GDP突破10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元,在區域位置、資源交通、經濟實力、城市規模等方面具有較好的潛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五個統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城市規劃和建設面臨的緊迫任務。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也必然帶來城市規劃建設的變革。山東省確定的“一群三圈”即半島都市群、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濟寧都市圈總體框架,包括濟寧、棗莊、菏澤三個城市的濟寧都市圈中確立了濟寧市做為魯南區域發展增長極的核心地位,對濟寧都市區未來的發展和對整個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寄予厚望。在新的形勢面前,濟寧的總體規劃以超前的思維,站在更高的戰略高度,整合周邊地區的經濟、產業、資源,發揮區域合作的規模效應,同時在更大的區域范圍內統一考慮城市的布局與發展。
四大板塊支撐
兩大亮點牽動
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以城市化促進工業化,實現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輪驅動,相互協調。以濟寧、兗州、鄒城、曲阜四大板塊為支撐,以濟寧高新區、曲阜新區兩大亮點為牽動,通過實施組織管理、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經濟布局四個“一體化”,形成組群結構布局的大城市框架,建立中心突破、軸線輻射、城鄉一體、聯動發展的城市新格局,使濟寧區域形成不同等級、不同職能、聯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城鎮體系。把濟寧建設成為經濟繁榮,充滿活力;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環境優美,適宜人居;文化濃郁,富有魅力的城市,真正擔當起帶動魯南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增長極的歷史重任。
據市規劃部門介紹,制訂新一輪城市建設總體規劃首先堅持科學發展觀。在研究和制定城市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時,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融入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二是堅持“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原則。統籌區域發展,充分考慮經濟全球化對本區域的影響,從山東省、都市圈、濟寧—曲阜都市區的角度,充分論證城市發展的外部區位條件,合理確定濟寧市區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與區域內其它城市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突出濟寧特色;三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城市規劃充分考慮人口多層次、多元化發展的需要,維護公眾利益,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事業發展并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公平,創造一個與自然有機協調的舒適、優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環境;四是堅持“生態優先”原則。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戰略位置,將城市發展規模嚴格控制在合理的資源和環境容量內,充分利用優越的河湖資源建設生態廊道和綠地,利用采煤塌陷地發展生態濕地;五是堅持“可操作性”原則。城市總體規劃具有很強的戰略性,其實施是一個長期、動態的建設過程,要求其既要具有一定的剛性,對城市建設要有很強的指導性,同時在實施過程中又必須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近期建設與遠期發展的關系,充分考慮城市的現狀,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合理確定各期的建設目標和任務,確保方案可操作性。
三個層次互補
兩條主線結合
濟寧都市圈分三個層次、兩條主線。三個層次即濟寧市域、濟寧—曲阜都市區、濟寧市區。濟寧市域包括市中區、任城區、曲阜市、兗州市、鄒城市、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共計2區3市7縣,總面積10684.9平方公里。2003年末總人口798.8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8.638萬人。這一區域的研究重點為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發展策略與布局、城鎮體系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布局、重要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濟寧—曲阜都市區包括市中區、任城區、兗州市、鄒城市、曲阜市的組織、經濟、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四個一體化建設。濟寧市區即濟寧市城市規劃建設用地范圍,總用地118.07平方公里,是此次規劃的重點地區。兩條主線為發展與引導線、控制與保護線。都市區發展定位——中國儒學文化城和歷史文化旅游名城,魯西南地區現代工業和服務業相結合的綜合性復合中心城市。
都市區發展戰略為“優勢互補,職能各異,相向發展,一體化建設”。即原四個城市充分發揮自身特點,突出主導職能,按照組織管理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生態環境一體化和經濟一體化目標,實現城市間優勢互補,帶動魯西南地區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復合中心實施行政中心東移,各城市間相向發展,首先取得空間布局一體化。
組建濟(寧)兗(州)鄒(城)曲(阜)復合中心城市的核心問題是四個城市的一體化建設。山東南部應該有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沒有在這里成長出一個足夠大的城市的原因在于導致大城市發展的一些要素或優勢在這里被分散在附近幾個點上,而沒有集中在其中某一個城市。單憑濟寧的中心位置,兗州的交通樞紐,鄒城的煤炭,曲阜的文化旅游都不足以單獨形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區域性大城市。但是如果有一種機制把這些近在咫尺的優勢組合起來,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城市發展力量。而都市區組織管理一體化就是要建立一體化的協調機制,使四個城市的優勢相互補充,形成區域中心城市。
都市區基礎設施一體化,建成立體化的現代交通體系及公交同城化,形成供電系統一體化,實現金融同城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創建數字城市,實現通信同城化,建立大都市電視臺和廣播電臺,統一規劃建設都市區大型社會公共設施,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煤炭塌陷區和都市區內河流水系及綠色系統,共同治理區內水污染,統一規劃建設垃圾處理廠和垃圾收集、轉運點,實現城市垃圾綜合回收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統一規劃都市區核心區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和效益。
都市區經濟一體化,形成四城市間的橫向經濟網絡,實現優勢互補,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收益,從而提升綜合經濟實力,建設成為能夠帶動魯南地區發展的中心城市。一是建立起四城市統一的生產要素市場,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和資源利益。二是建立起四城市各有特色又相互補充的商品流通市場和服務市場,提高第三產業經濟地位,以增強經濟活力。三是建立起四城市企業間的分工協作系統,形成內部的經濟聯系和經濟網絡,以增強四城市經濟的整體性和抗風險能力。四是增強企業活力,變資源優勢為競爭優勢,以應對我國加入WTO后出現的外部沖擊。五是進行產業結構升級,變自然資源依賴型技術、人才為信息主導型,以利于加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世界市場競爭。
實現資源共享
促進橫向聯合
規劃提出的城市發展戰略總目標是,至2020年形成以濟寧—曲阜都市區為核心,能源和農產品深加工為支撐,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旅游業為特色,開放度高,競爭力強,承東聯西、融南匯北的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在發展中堅持優勢性原則,全市簡略布局打破行政界限,實現資源共享,鼓勵自然資源、能源、人力資源、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建立大型基礎設施共享機制;堅持國際化原則,進一步對外經濟交流,加快與世界經濟的對接和融合;堅持生態性原則,保護生態敏感區,制定產業環境準入門檻,發展綠色制造業,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發展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
在經濟發展策略上,強化政府宏觀調控。重點發展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和生產、生活服務設施建設。控制投資空間導向,推動欠發達地區發展。通過財政杠桿調節,為欠發達地區發展減輕負擔、增加投資;消除市場壁壘,促進人口和生產資料的自由流動。
走名牌戰略的發展道路。打造產品名牌、產業名牌和地方形象名牌。實施勞務輸出。建立勞務輸出服務機構,提供信息資源,為外出務工者提供法律保護等業務,建立相應的保障措施。
發展外向型經濟。擴大利用外資規模,優化外商投資結構;全方位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創匯;推進橫向經濟聯合與合作;學習先進經驗,改善發展環境。發展民營經濟和勞動密集產業。吸引勞動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制定嚴格的產業準入門檻。避免低效益和重污染項目的建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創新型產業集群。以產業集群政策替代產業政策,促進同類或互補產業的空間集聚。
抓住發展機遇
帶動經濟增長
濟寧有著優越的區位條件,東部是技術先進、基礎雄厚的沿海地區;西部是能源、資源較為豐富但經濟基礎不夠發達的內陸地區。優越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引進沿海地區的先進技術,又便于利用西部地區的能源和其它資源,是聯系沿海和內陸、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樞紐。豐富的煤、電、水等能源優勢和旅游資源優勢更是濟寧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山東省委、省政府在振興西部戰略上確立濟寧市為魯南區域戰略增長極地位,國家重點項目“中華文化標志城”的建設等,為濟寧都市圈的規劃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04年累計已有14家世界經濟500強企業進入該市。2004年,全市GDP首次突破1千億大關,達到1102億元,增長17%;工業發展突飛猛進,三產比例由上年的14.4:49:36.6調整為13.8:51.6:34.6;全市財政總收入達到104.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4.06億元。這些都為濟寧都市圈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