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這些“973”首席科學家,記者遇到的相同問題,都是“約時間難”。拿唐啟升教授來說,這位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資源生態學家的日程表安排得滿滿的,出差、開會、指導研究生做實驗……最后,只能“見縫插針”尋到一個面對面的機會。科研與大海結緣,科研因創新快樂。一身儒雅之氣的唐院士扶了
扶眼鏡,向記者道出他不變的“耕海情結”。 記者:“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項目是在什么背景下立項的?
唐啟升: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開發“藍色國土”、拓展生存發展空間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潮流。我國沿海地區以13%的陸地國土面積承載了40%多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國民經濟生產總值,而海洋特別是近海生態系統,已成為國家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地帶。眾所周知,當前國家耕地減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變得突出,而海洋是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最大疆域,是我國未來食物安全的重要保障基礎。為此,深入研究近海生態系統,是保證海洋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我們承擔的課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于1999年10月批準立項的。
記者:這么說,近海生態系統和海洋資源調查研究是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問題。
唐啟升:的確是。從生態學和海洋學角度對近海生態系統開展深入、全面研究,對于我國近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意義在于,了解和認識我國近海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受控機制,就可能獲得更多更好的海洋動物蛋白食品。五年來,課題組的科研人員針對“全球可持續性”的需求目標,將東海、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關鍵過程和生物資源補充機制等作為主要研究目標,深入探討了影響我國海洋可再生資源持續利用的機制與過程,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在全球變化科學框架下開展陸架邊緣海可持續生態系統基礎研究的科學思路,得到國際科學界的認可,躋身國際先進行列。
記者:具體地說,你們是如何開展研究的,有什么創新點?
唐啟升:我們把東、黃海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重點研究高生產力區的動力學過程和資源補充機制。以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相互作用和耦合研究為核心,針對關鍵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確認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關鍵過程,并建立相應的預測模型。研究實施中,選擇關鍵種構成的食物鏈為研究主線,各關鍵科學問題和研究課題圍繞這一研究主線選擇相應的研究區域和研究對象,并從關鍵種、重要種類和生物群落三個層面上開展研究,使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生物海洋學和資源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目標集中、步調一致,同時,對應關鍵問題開展共性問題的研究,如人類活動對東、黃海生態系統及其資源環境的影響,形成“點”與“面”結合的研究格局,使整個項目能夠緊緊貼近國家重大需求,為解決制約我國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提供科學依據。
記者:據我所知,目前項目已經結題,而且整個海洋科學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是這樣嗎?
唐啟升:概括地說有這么幾點:一是為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基礎理論發展和技術措施制訂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前瞻性。告訴你一個好消息,通過這一項目的實施,我們提出的“藍色海洋食物開發利用”主體思想和“實施養護海洋生物資源及其環境、拓展海洋生物資源利用領域和發展海洋高技術”的發展建議,將在最近出臺的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研究中有實質性的體現。二是推動了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在中國的發展,取得兩項重要成果:初步建
立了具有顯著陸架特色的我國近海生態系統動力學理論體系,在世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占據一席之地。
個人簡介:唐啟升,男,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現任農業部中國水產科學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1961年畢業于黃海水產學院,長期從事海洋漁業生態學、資源增值與管理和遠洋漁業研究,開拓了中國大海洋生態系和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在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先后被評為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本報記者張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