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優秀退休教師畢元忠的事跡引起了市民對“名師”的熱議。多數市民認為,在教學科研上成績突出的“名師”要名副其實,還得有個前提,就是真正關愛學生。
在鋼廠工作的吳先生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打進熱線電話讀者的心聲。吳先生說,自己在一所不知名的小學
上學,數學老師徐老師是一位對待學生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的人。徐老師對待學生比管教自己的孩子還嚴格,但她又對學生格外關心。學生耽誤了吃飯,徐老師讓兒子從家里拿來包好的餃子給學生吃。“雖然徐老師沒有名氣,教出來的學生也沒有幾個有大作為,也許很多人覺得她稱不上什么名師,但她是我心中的名師,我會在心底想念她一輩子。”
“我們學校有一位衛生老師,事事處處關心學生,還和很多來自特殊家庭的學生成了知心的朋友。”署名“AL”的讀者在來信中說的是重慶路一小的衛生老師欒波。每天早晨,欒波總是第一個到校,帶領學生一起勞動;學生在學校吃盒飯,她清楚知道哪個孩子愛吃什么菜,遇到了挑食的孩子,她總要監督著孩子吃完飯。她還自發探索青春期教育工作,做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AL”說:“我覺得成為名師的前提是先成為一個好老師,一個好老師必定是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的老師。
還有很多讀者向本報舉薦好老師。他們舉薦的這些好老師,沒有太大的名氣,但在他們眼里,這些老師勘稱名師,因為他們關愛學生,事事處處為學生著想,師德在他們身上閃光。(記者
冷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