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如林 孫曉娜 楊學瑩 李海燕
9月5日,新學年開學已5天,濟南市清河實驗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孫偉偉卻一直沒有來校報到。學校的老師們多方尋找,也沒能與孫偉偉取得聯系。此前,孫偉偉一直與在火車站賣報紙為生的養父母一起生活,去年,養父去世,生活陷入困境的孫偉偉靠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
的資助,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清河實驗小學讀書。
孫偉偉的遭遇,折射出眾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城就學的共同困境——進城就學的大門敞開了,但求學之路依然艱難而漫長。
每到新學期開學,又有一些孩子的座位空了
這兩年,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城就學的外部環境條件,可以說越來越好了。濟南市于2003年11月全面取消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借讀費。2004年濟南市教育局向社會鄭重承諾,不讓一個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在濟南失學、輟學,并劃定了13所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同時,撥出專項經費100萬元,支持13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定點學校建設,招收3695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享受與城里孩子同等的待遇。今年新學年開學,定點學校的范圍已擴大到20所。
然而,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上面提到的清河實驗小學,目前在校生有650名左右,他們中至少有一半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每到新學期開學的時候,學校里的老師都會發現,又有一些孩子的座位空了。這些空著的座位,絕大多數屬于孫偉偉這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他們有的過上幾個月又回來了,有的再也沒有回到學校來。他們的去向,常常是老師百般查訪,最終還是音訊皆無。
學校老師從不同渠道了解了一下這些孩子離校的原因,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父母到別處打工,孩子跟著一起轉學;孩子被送回老家或與父母一同回老家;因特殊情況如家庭成員有人生病、失業等導致失學。
600元的學雜費,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
其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里就讀的經濟基礎是極其脆弱的。如臨近多座家具城的清河實驗小學,來這里就讀的孩子,父母大多都在周邊打工,月工資300—800元,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很常見。這樣的收入,維持生活已是勉強,即使每個孩子每學年600元的學雜費,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學校的宿校長告訴記者,有的孩子上學期的學費還欠著呢。
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流動人口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貧困家庭占1/4。如此脆弱的經濟支撐,稍有個風吹草動,孩子的學業就可能受影響,甚至可能失學。清河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王潤之也是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的受助生之一。王潤之的兩個姐姐從清河實驗小學畢業后,目前就讀于明湖中學。一家人靠父母拾廢品,在租住的一間小屋中勉強維持生活。今年上半年,母親被砸傷導致鎖骨骨折,到現在還不能干重活。為了省錢,王潤之常常不吃午飯,他說錢不夠,要和兩個姐姐輪著吃。
融入學校的生活,是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
拋開經濟原因不談,即便是那些有幸一直在一所學校里穩定讀書的孩子,要融入學校的生活,仍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歷程。
清河實驗小學六年級的孟鴻雁老師說,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后最明顯的兩道難題是普通話和英語。聽不懂普通話,上課就會受影響;不會講普通話,就很難與其他同學交流。而英語很多孩子基本都是空白。更有一些連拼音都不會。
而這些迫切需要補課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卻幾乎幫不上忙。有的家長限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輔導不了,有的是太忙沒時間,也有的則認為有學上就行了,管不了那么多。而且,這些孩子的家里常常連適合孩子讀書的基本環境也沒有,孩子的成績很難保證。
與在定點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相比,一些就近進入非定點學校讀書的孩子,還常常面臨優惠政策不能落實的難題。在省直某機關家屬院做保潔工作的李大姐,在姚家小區租了一間房,孩子也就近在附近的小學讀書,但直到上個學期,600元的借讀費也沒有免去。這學年開學,雖只收了課本費,借讀費要不要交還是個未知數。而有的學校,說是免了借讀費,卻又換了別的名目。
資金太少,需要救助的孩子太多
去年9月,中國青基會和共青團山東省委分別啟動了“助學進城計劃”,針對經濟困難的外來務工家庭,每個孩子每學年提供600元的資助。用青基會的撥款和魯能一年20萬元的捐款,濟南市去年救助了56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談起進城助學計劃,濟南市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賈凱利主任感慨頗多。他說,開始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是希望工程工作的一個轉變,從前希望工程的關注點多在農村。現在出門打工的農民越來越多,他們子女就學的問題也越來越需要人們關注。賈凱利說他們目前最大的困境是資金太少,而需要救助的孩子太多。助學進城計劃啟動一年多來,濟南市收到的私人捐款僅1萬多元。
據濟南市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提供的數據,濟南市現有外來務工人員約67萬人,他們的子女中,讀小學的有1萬多名。而省統計部門2004年9月曾就從事建筑業的外來務工人員進行調查,只有1/4的民工子女能在他們身邊上學,近5%的孩子已輟學。
■相關鏈接:
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救助條件:父母或其中一人進城務工,均為農業戶口;隨父母進城,在流入地城市的公立或民辦小學就讀或已失學的小學適齡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有固定的居所,在流入地城市居住一年以上;家庭沒有一年內讓學生轉學的計劃。已失學的小學適齡兒童優先。符合上述條件的孩子可向所在縣、市、區的團委申請,或與當地希望工程辦公室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