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日發表廖建江的一篇文章,對“中國建筑師效率是美國同行的250倍”的說法提出質疑。文章對目前中國城市建設照抄西方發達國家“高樓、高密度、大廣場”的模式提出了批評,說這或許就是中國建筑設計師能夠創造出效率比美國同行高出250倍的重要原因吧。文章說,“千城一面”主要緣于設
計上的“千城一法”。從盲目抄襲和照搬照套中情形過來之后,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規劃我們的城市,設計我們的建筑,才能讓我們的城市不會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犧牲品,從而以自己獨特的建筑魅力笑傲歷史,成為子孫后代永遠的驕傲。
日前,在一次國際建筑設計學術研討會上,國際著名建筑設計師庫哈斯這樣調侃中國的同行:“中國建筑師的數量是美國建筑師的十分之一,在五分之一的時間內設計了五倍數量的建筑。這就是說,中國建筑師效率是美國同行的250倍。”(8月31日《中國建筑報》)
中國建筑師設計效率真是如庫哈斯所調侃的那樣,有美國同行的250倍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進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城市步入極速發展期。截止去年,中國城市增加了475個,每座的規劃人口都在42萬以上。城市的興起,帶動了建筑設計行業的快速發展。以上海市為例,在過去十年中新建的摩天大樓,比整個美國西海岸全部摩天大樓的總和還要多。而這些建筑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案,大都直接取材于西方發達國家“高樓、高密度、大廣場”的模式,缺乏城市的個性特征。
這樣的現象,在全國不少地方也都普遍存在。這或許就是中國建筑設計師能夠創造出效率比美國同行高出250倍的重要原因吧。
對城市建筑設計缺乏個性的譴責,許多有識之士早已提出。西方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的“后現代主義”思潮,實際上就是起源于對現代建筑帶來的千篇一律和缺乏人文要素的批判。
城市同化傾向不可逆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建設快速發展,使得城市建筑文化個性喪失的現象幾乎是不可阻擋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城市要有特色,建筑設計要有地方文化個性,這實際上在認識上并不存在爭議。但為什么城市建筑形象的趨同化,又是那樣的不可逆轉呢?
筆者認為,這恐怕要從兩個方面去分析。一是從社會經濟根源來看,工業化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價值取向及其巨大的誘惑力、影響力打破了地域文化個性賴以生存的空間界限和文化界限,信息技術的發展進一步助長了這種趨勢。
近年來,建筑設計出現的“全球化”、“地球村”,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注釋。二是從決策者和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作為對建筑設計方案有最后“拍板權”的地方政府領導,有的是一味模仿大城市的設計模式,有的則是追求
“政績效應”,搞所謂的“大”、“高”“全”,往往忽視建筑師個性的張揚。
建筑設計師若不善于從城市積淀的歷史和現實出發,或簡單仿古仿洋,或抱住傳統設計理念不放,便造成設計缺乏個性,多數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沒有特色,沒有靈魂。
“千城一面”主要緣于設計上的“千城一法”。從盲目抄襲和照搬照套中情形過來之后,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是:究竟應該如何規劃我們的城市,設計我們的建筑,才能讓我們的城市不會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犧牲品,從而以自己獨特的建筑魅力笑傲歷史,成為子孫后代永遠的驕傲。
建筑設計必須體現文化特色和個性特征,這包括有意識和下意識兩個層面。有意識層面的文化涵蓋歷史、地理、文學、建筑風格、詩歌、繪畫等,是現代與傳統、發展與文化、穩定與平衡的綜合體。
下意識文化,則是使建筑本身傳達一種氛圍、一種精神,并引起人們的共鳴。這是一種天性,就像童蒙初開的稚子,他們并不懂意識、文化,卻能在不同的建筑中感受愉悅與不安。
讓更多具有中華民族特色建筑作品的盡快出現吧!這不僅是直面回答國際建筑師的調侃,更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期待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