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人民幣升值就像一把烈火,燒起了山東省出口企業嚴控成本、增加產品附加值的熱情。“人民幣升值后,企業成本提高,利潤變薄。由于出口合同通常是在農產品實際交付之前即已簽訂,匯率變動后,這些合同不可能廢除,短期內要求進口商提價的希望不大。我們現在只有加強管理,嚴控生產成本,同時保證產品品質,
以期在同一價格同一類型產品中取得優勢。”以出口大蒜等農產品為主的濟南一品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夢輝,29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樣說。
記者今天電話采訪了出口服裝鞋帽等產品的山東綺麗集團,其副總裁宋維生說:“鑒于人民幣升值對進口的利好,下一步,公司將考慮從周邊國家進口部分原材料,同時恢復和加強一些進料加工貿易,以平衡匯率風險。”
作為貿易公司,綺麗集團正考慮擴建自己的新產品研發機構,同時充分利用外貿公司國際市場信息靈通的優勢,同有研發能力的生產企業合作,使信息真正轉化為獨家擁有的出口產品。宋維生說,“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保持‘領先一步'。產品領先,意味著附加值就高,也就增強了抗擊匯率變動風險的能力。”
記者從山東省外經貿廳了解到,從總體上看,這次匯率變動尚在大多數出口企業可承受的范圍之內。但一個多月來,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影響漸入深水區,出口企業普遍感到成本上升。“由于我省出口商品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有些企業的利潤僅為2%—3%,在面臨無利或虧損的邊緣時,只能求變,否則就意味著出局!”綜合處處長孫建波說。
7月21日到8月12日,山東省外經貿廳通過山東國際商務網,針對我省65家出口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參與這次調查的企業有45家的利潤空間集中在2%—10%。
記者從調查問卷的結果中看到,在回答短期如何應對人民幣升值時,有40家企業準備提高產品出口價格,占61.5%;有40家企業擬通過加強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有21家企業表示會將部分產品轉向國內銷售,占32.3%。
從長期來看,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認為單純調高價格將相應地丟失5%—10%的國際市場份額,而調整產品結構才為上上之策。剛剛入圍2005年度“中國名牌”的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石禎對此深有感觸。今天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受配額設限、匯率變動的影響,紡織品出口一直命運多舛。雖然現在魯泰公司出口的量少了,但出口創匯額卻一點沒少,這正是他們不斷調整結構、增加產品附加值的結果。
孫建波說,調整結構不是一日之功,出口企業勢必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陣痛。大約半年到一年后,人民幣升值對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企業調整結構的利好作用才會顯現。(完)(記者 王爽)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