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本次山東名牌西行,的確叫山東人露臉不少。參展的產品不是“山東名牌”,就是“中國名牌”。許多品牌當地人耳熟能詳。經過三個城市的大規模展銷調查,記者發現名牌產品的品牌價值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品牌價值的大小成了衡量產品吸引力的一個杠桿。
記者發現,一些企業和市長在展銷推介會上,在談
到某一個名牌時經常把品牌價值掛在嘴上。像德州市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帶隊的李副市長一提到皇明太陽能,就會講到“皇明”的品牌價值已經超過30個億。不過在經貿團17個市中,青島是最受關注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青島的品牌企業數量多,分量也重。有人這樣說,像海爾、海信、青啤這樣的國際品牌,加起來品牌價值已經超過一千億元。
青島市經貿委經濟運行局的同志告訴記者,青島目前擁有海爾、青啤、海信、雙星、澳柯瑪、即發、喜盈門、英派斯、白雪、一枝筆10個馳名商標。在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的全國479家企業540個產品中,青島就有31個,以占全國總數的5.67%的優勢,成為目前全國擁有中國名牌產品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世界品牌實驗室評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海爾成為唯一入選的中國本土品牌。“2004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海爾以品牌價值621.37億元高居榜首。
在經貿團采訪中有一個傳播甚廣的品牌故事。青島燈塔釀造有限公司最近成功托管美國百利公司在青島投資設立的獨資企業,而這家名叫“華美泰”的企業主要經營加工水產品、蔬菜和面食品,產品全部返銷美國,年創匯100余萬美元。據透露,此次“燈塔”托管“華美泰”,美方看重的就是“燈塔”作為百年老字號的品牌價值,以及我省調味行業唯一“山東名牌”這一資源優勢。
對此,山東省質監局總質量師王光輝說,業界人士通常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品牌引導消費”,或叫“品牌消費現象”,也就是說“老百姓看牌子買東西”。這說明市場經濟是品牌經濟,品牌牽引市場的規律是永恒不變的。有一個規律性的經濟現象值得關注:什么地方注重做足做好品牌文章,什么地方就贏得發展。
不過,沙省質監局楊復副局長認為,說白了,品牌價值是一個變量虛數,有的評估可能準確,有的可能不太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企業產品銷售額、市場占有率、售后服務等方面的綜合實力反映。近幾年來,我省品牌企業與名牌產品進入“國家隊”、“省級隊”的數量,呈現出大幅度增長的態勢。除了“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外,像“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服務業500強”等山東均有不少企業入列,這些企業都是靠著實力和過硬的產品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