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連接港澳,通過“三來一補”帶動了外向型經濟發展;山東半島毗鄰日韓,面臨制造業加速發展的空前機遇。目前,山東半島正在形成青島等8城市組成的半島都市群。
山東省要把膠東半島建成承接日韓產業轉移的制造基地。有關專家把建設“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譽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灣經濟
圈后的“第四區域經濟”。青島、煙臺、威海三市作為山東經濟的引擎,正面臨制造業加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
青島的電子家電、煙臺和青島的汽車、煙臺和威海的造船都具備較好的基礎,既要通過增量投入和大項目建設,合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品牌,又要主動對接日韓產業轉移,實現跨越式發展。與此同時,還應完善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基礎設施,整合發揮港口資源優勢。海港,以青島港為龍頭,開發深水泊位,完善集裝箱功能,形成北方航運中心;空港,以青島為中心,增辟航線,沿海、沿邊開發。建設濟青高速列車和青煙、青威城市輕軌及高等級公路,構建半島區域交通大通道,形成2小時經濟圈等。
有人說,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誰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京津塘、山東半島等都屬于熱點區域。但專家們普遍認為:目前,山東半島應慎提“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
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馬傳棟認為,從目前我國沿海城鎮密集的幾個區域來看,山東半島的GDP總量僅次于長三角和珠三角,而高于京津塘、遼中南半島和福建沿海地區,是我國第三個較為成型的“都市連綿區”。但他認為,與長三角、珠三角兩地在華東和華南地區的惟一性相比,山東半島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僅在北方地區就有京津塘、遼中南兩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而位于華中的“大武漢都市圈”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這些都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不確定性。山東經濟學院教授郭松海說,以人均水平來看,2002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的人均GDP僅為珠三角的45%、長三角的71%。人均水平的落后導致經濟主體要素的不活躍和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后,一方面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同時也不利于工業集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影響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沒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活躍的民營經濟,山東半島要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路途尚遠。
北京大學教授、“山東半島都市群”課題主持者周一星認為,目前這一區域至少還存在兩大亟待解決的“硬傷”。第一,山東半島還缺乏一個具有強大輻射力和帶動作用的龍頭城市,如同上海之于長三角、香港之于珠三角。從目前來看,青島具備這一潛力,山東半島應盡早明確青島在這一區域的龍頭地位并加以培植。第二,山東半島腹地太小,基本依賴省內腹地,腹地資源亟待“擴容”。
山東省副省長趙克志說,專家們的建議,體現了“務實求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念。他認為,鑒于以北京為龍頭的“京津塘”本身的特殊地位,以及遼中南等地區的崛起,目前山東半島應慎用“中國經濟增長第三極”的提法。他同時指出,山東半島還缺乏一個“首位度”高的城市,建議加強對青島成長性的研究。在腹地延伸方面,除繼續完善高速公路和鐵路布局外,站在東北亞經濟發展的全局來看,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的連接問題也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市場報》
2005年08月24日 第十五版 作者: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