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融合的指揮棒執于誰手? ———青島日照經濟合作的啟示■本報記者劉紅星
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經濟發達地區給山東的啟示是,必須抓住機遇,加快半島城市群和半島制造業基地的建設,山東省委、省政府適時抓住了這一機遇,以求加快山東發展
、增強區域競爭力。那么如何加速濟南、青島等八城市的經濟合作,實現經濟互補和互利?這就牽扯誰拿指揮棒的問題。是政府還是市場(或者說企業),實踐證明,根本上是市場的需求。政府的作用是引導、服務和宏觀調控。 青島市和日照市早在去年四月就簽署了《關于進一步發展兩市交流合作關系的框架協議》;去年12月份,兩市又建立了日照—青島經濟發展合作市長聯席會議制度。日照市有關區縣還在青島設立了專門的駐青辦事處和農副產品輸出、勞動力輸出服務窗口,并積極推進了區(縣)長聯席會議制度建設,兩市有關部門簽署合作交流框架協議30個。
這些合作模式,在很多方面借鑒了長三角和珠三角各市的合作經驗。表面上看一直是政府層面在“忙活”,實際上在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下,兩市企業和民間的交流才是主角,人員交流、勞務輸出、企業投資,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層次不斷加深。
合作為求互利共贏
去年以來,日照市向青島輸出農副產品14.6萬噸,其中今年以來輸出3.06萬噸,成為青島市重要的“菜籃子”之一;青島到日照旅游的人數達到100多萬人次,其中今年以來有20.6萬人次,日照逐漸成為青島旅游的“首選”;日照向青島有組織轉移農村勞動力32600多人,其中今年以來轉移20800多人,成為滿足青島勞動力需求的重要來源地。
企業間合作步伐更快。日照市有160余家規模民營企業與青島企業建立了穩固的協作關系,有200多家企業為青島加工出口產品,年供貨值近20億元。
銀企合作有新進展。青島中信實業銀行向日照港(集團)公司、五征集團、黃海糧油3家企業提供信貸額度5億元。
經濟技術合作成效初顯。青島的項目、資金正在逐步進入日照,青啤集團計劃投資1.8億元對日照公司實施搬遷改造和擴建,利群集團投資5000萬元在日照建設的利群購物廣場是目前日照最大的綜合性商場;同時日照向青島投資也有了一定進展,初步呈現出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態勢。
合作的主體是企業
大力推動兩市企業配套合作和產學研合作,堅持市場化運作,是兩市政府的共識。發展區域經濟,就是為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因此,企業之間的交流是合作的主體,政府所起的作用是觀念上引導,政策上幫助,從而順應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半島城市群建設和半島制造業基地建設創造條件。一年多的實踐證明,正是青島和日照兩市政府部門在合作中找準了位置,為企業牽線搭橋,提供服務,兩市的合作才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這樣的思路下,日照旭日汽車飾件、興發汽車零部件制造等企業與青島重汽、頤中汽車建立了配套合作關系,年供貨收入均超過5000萬元;日照五蓮縣有12家鞋幫生產企業為青島雙星提供配套,發展成為江北最大的鞋幫生產基地。青島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富集的優勢得到了利用,日照市企業與青島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青島的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已成為日照市重要的“智囊庫”和研發中心。
據記者了解,青島技術產權交易所在日照設立了分所;日照還邀請青島海洋大學到日照舉辦了科技合作洽談會,達成海水高效養殖、海洋化工、新材料等高科技成果引進轉化項目30多個,日照市10多項科技攻關項目被海洋大學承接。
各區縣合作也逐步鋪開。僅以莒縣中樓鎮和青島合作為例。該鎮充分發揮橡膠協會的服務引導作用,加強與青島科研單位和企業的聯系溝通,促進了該鎮橡膠產業發展。今年上半年,全鎮新增橡膠加工戶43家,新注冊成立有限公司35家,橡膠產業完成產值3.8億元,利稅4100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1%和32%。
現在,像青島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國際知名大企業,都有該鎮企業配套的橡膠件,全鎮30%左右的橡膠產品銷往青島,年銷貨值2億多元,青島已成為中樓橡膠產品的主要銷售基地。
核心提示
如何加速濟南、青島等八城市的經濟合作,實現經濟互補和互利?這就牽扯誰拿指揮棒的問題。是政府還是市場(或者說企業),青島、日照兩市已給出了較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