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陌(青島大學旅游學院) 國門開放不久,洋節便來了,而且來勢兇猛,如火如荼。如今,城市人把過洋節視為一種時尚,白領小資一族更是趨之若鶩。在異常紅火的洋節市場面前,中國的傳統節日顯得有點灰頭土臉,這勢必要觸動靈敏人士的經濟神經,甚至是民族文化神經。
&n
bsp; 作為一個民族的盛典,節日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象征,積淀著民族特有的信仰、倫理、情感等內容。西方的節日大多同宗教有關,或者說是宗教的產物,固有神圣的一面。文藝復興運動之后,人本主義昌盛,人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節日在支撐著一種信仰的同時,逐漸承載起更多的娛樂休閑功能。因此,洋節呈現出自由和浪漫的色彩,體現著追求快樂、享受生活的本質。 中國的節日則不同。中國是一個歷史上以農耕文化為主的民族,以農為本的經濟結構以及建立于其上的宗法制度,使中國人的信仰帶有更多的現實色彩,由此衍生出了以倫理道德為內涵的節日,其第一要義并非歡娛玩樂,而是傳承倫理道德。中國的傳統節日與其說是節日,不如說更像是一種儀式———講究內斂、秩序、正式、隆重,卻忽視了其中的個人。對于普通大眾來說,給予一種儀式以最高的禮遇便體現于所謂的“生活的藝術”———比如飲食,比如衣飾等種種。自古如此。中國在近現代還曾經歷過一段較長的物質短缺時期,那時,節日則擔當了一種改善物質生活水平的職責,“工具”色彩尤為濃重。
外來的洋節開始在國民大眾的生活之中扮演起特殊的角色,并以浩大的聲勢掀起一輪又一輪節日消費狂潮。與此同時,中國本土的節日卻尷尬地游走于大眾視線的邊緣,在冷落中失色。這種鮮明的比照確實刺激神經,不過也是事出有因。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曾對此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水平之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的有些累。”當今社會的文化特征,從大的方面說是國際化,文化交流日漸頻繁,文化的地域界限在逐漸模糊;從小的方面說是個性化,刪繁就簡、領異標新成為新的消費趨勢。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在加快,社會壓力在加重,自然希望能有一些生活的“調劑品”以舒解緊張疲憊的情緒。洋節便充當了這樣一種角色———更強調個性化和休閑,更注重精神交流的文化特點,使得簡單的一餐、一束鮮花、一場電影就足以成為寄托情思的載體。
過洋節并不代表崇洋媚外,也不代表數典忘祖,只是倦怠的現代人尋求心靈慰藉的一種方式。因此,情人節抑或圣誕節的市場營銷活動該搞還得搞,而且應該搞得有聲有色。那些把洋節流行看作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人們也不必憂心忡忡,洋節注定成不了中國人文化生活的主流,文化交流和文化變遷實屬正常現象,文化吸收是具有自動選擇機制的,事實上,在中國流行的洋節,原有的宗教、政治色彩早已淡化,留下更多的是一些人類文化中共性的東西,與中國傳統文化有甚多契合之處,像復活節就不可能受到國人的青睞,因為它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我想,國人絕不會因有了洋節而詆毀或是排斥中國的傳統節日,因為每個人的心底都會留存兒時過節的種種美好回憶———那種濃濃的親情、鄉情以及團圓、美滿的氛圍。顯然,我們不能把傳統節日的失色歸罪于洋節。也許因為是我們自己固有的節日,我們沒有對它給予足夠的關注,沒有對其形式和內涵給予及時的發展變革。誠如一位智者所言,中國傳統節日“不該是古化石和歷史遺留物,而應是把過去引向未來的文化財富”。據媒體報道,中秋節、端午節休假制已在醞釀之中,這或許是傳統節日復興、文化財富增值的喜人號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