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據法制日報報道,在新疆烏魯木齊市的大街小巷,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做開鎖生意的人。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開鎖業在給“馬大哈”們解決燃眉之急的同時,也因其無法可依、無資格審查、無章可循、無登記備查制度,而顯得監管無力,導致犯罪分子利用開鎖技術實施盜竊等犯罪活動不斷發生
。 只要給錢不問身份 記者日前到3家經營開鎖業務的攤點,假稱防盜門的鑰匙丟了,請師傅幫忙打開。幾家老板都爽快地滿口答應:“沒問題,50元包開。”并立即叫人隨記者去開鎖,沒有要記者提供任何身份證明。 開鎖行業全靠自律 “這是我們的行規,否則就會砸了自己的飯碗。”一開鎖人如是說。這位開鎖人的公司是在110報警臺登記的。由于一直沒有行業規范,一些約定俗成的“行規”便成了行業唯一的“標準”。“開鎖技術一靠師傅指點,二靠自己揣摩研究,完全靠職業道德自律。”他說。 行業混亂無法可依 近幾年來,因利用技術手段開、修鎖而發生的盜竊案件以及民事糾紛呈成倍增長趨勢。其主要原因:無法可依。慶幸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草案)》中明確規定,開鎖業納入特種行業管理,但此法不知何時正式頒布實施。無資格審查。工商管理部門在辦理營業執照時,很少查驗技術證書、資產、設備以及法人資格和從業人員資格。無章可循。業內人士反映,他們有一“行規”,即請求開鎖時,應有鄰居和保安(物業人員)在場。但就是這樣也難免糾紛,如夫妻離婚后門鎖已換,一方請求(謊稱鑰匙丟失)開鎖,鄰居也來證明,但另一方卻報警稱家中被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