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農業稅后,農村干部工資有出處,日常開支可保障,公益事業有錢辦,過年過節村民還能領生活補助———
強村和諧看膠州
在山東省膠州市農村,各種大大小小的村辦項目熱火朝天:青島一木集團剛投產,青島廣源發集團又投資1億多元上新項目……
從2004年初到今年初,膠州市各鎮逐步全面取
消農業稅后,農村干部工資有出處,日常開支可保障,公益事業有錢辦,過年過節村民還能領生活補助,全市800多個村莊,其中400多個有了工業項目。膠州市委書記李皓說:“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中,我們找到了一條強村之路,那就是跳出農業抓工業、因地制宜上項目。”
政策對頭有干頭
在膠州市杜村鎮,記者看到,這里70%以上的土地是丘陵地,土層只有15厘米左右,下面就是沙石。車家孝源村黨支部書記邱明利說,在這樣的土地上耕種勞作,一遇到自然災害就幾乎顆粒無收。
在2000年時,車家孝源村的惟一收入就是土地承包費,而1畝地的承包費僅10元錢。2004年村里把膠州市公路局攪拌站引來了,一年的土地租賃費就達五六萬元。今年以來,新項目紛至沓來,先后引進皮衣廠、食品加工廠、鋁合金廠等5家企業,部分已經投產。等全部投產后,村里一年收入有望達到十幾萬元。現在村里170多口人,已有30多人在工廠上班,月收入約七八百元。2004年人均現金收入僅有1700元的山村,今年有望達到三四千元。“現在出村路馬上就要硬化了,再等幾年,村里還要規劃建設小別墅,那時我們的小山村將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小康村。政策對了頭,我們有了干頭。”邱明利雄心勃勃。
邱明利所說的政策,實際是膠州市出臺的鼓勵村莊招商的激勵政策。凡是村莊自行引進的項目,按比例將企業所形成的地方財力返還給企業所在村,并根據貢獻、項目具體投資額、科技含量、稅收等因素給予個人獎勵。同時明確規定,鼓勵各村盤活廢舊廠房、礦區、辦公室、舊宅基地等閑置資源,不得破壞基本農田。
八仙過海顯其能
政策的激勵作用很快變成現實生產力。從連片成方的膠州東部工業區,到阡陌交錯的膠北平原,再到正在崛起的膠州西南鄉鎮,處處生機勃勃。
洋河鎮山相家村村民解放前就依靠螢石開采為生,全村90%的勞動力都從事跟螢石有關的行業。2003年國家關停螢石礦之后,留給村民的是100多畝滿目瘡痍的廢礦區。村黨支部書記相錫存帶領大家填平了礦井,修整土地,先后引進了10個項目,廢礦區變成了聚寶盆,村里僅土地租賃費收入一項就達10萬多元。
馬店鎮西王益莊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招商優勢的典型。該村地處膠北平原,附近十幾個村莊都有大規模種植辣椒、馬鈴薯的傳統,村子有20多個大大小小的“菜經紀”。村里因勢利導,將村東非耕地租賃給“菜經紀”,建設廠房、冷風庫,先后吸引了“三祥”、“雷文”、“先鋒”等6個食品加工企業落戶。最早販賣蔬菜的臧衍文還引來了泰國的合作伙伴,投資10萬美元成立了“新泰和食品有限公司”,去年加工出口馬鈴薯1000噸、辣椒500噸、洋蔥300余噸。
親情招商、敲門招商、鏈條招商……如今,膠州800多個村的村官們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村強民富氣象新
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個村莊,明顯感受到工業項目給村莊帶來的變化。“現在工作很安心,”馬店鎮西王益莊村黨支部書記臧澤川說,“工資獎金都能兌現。”根據考核,去年他領了8400元固定補貼。村民組長、值班員的誤工補貼、植樹造林臨時雇工工錢都及時發下去了。除了電話費、報刊訂閱、辦公室維修等日常開支外,每年還有剩余。
阜安街道辦事處的勝利村,每年都拿出100多萬元資金用于群眾生活保障,65歲以上的老年農民每月都可以領到170—24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金。77歲的辛和春老兩口,每月能領到480元,子女的錢幾乎用不著。
生活富足的農民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陸家村先后投資10多萬元建起了幼兒園、圖書室、閱覽室、游藝室、文體器材室、農民夜校、老年活動中心等學習娛樂場所。膠東鎮自發成立了4家莊戶劇團,農閑時節自娛自樂。
據統計,目前膠州市已有投產項目的村莊,干部工資按時發放率達到100%,村莊街道硬化率、綠化率分別達到90%、80%,82%的村莊建起文化大院,三成多村莊向農民發放數量不等的生活補助金或養老金。如今,和諧之風漫膠州。 (宋學春)
《華東新聞》 (2005年08月09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