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煙臺訊 日前,兩個投資額分別超過1000萬美元的外商獨資食品項目被煙臺開發區拒之門外,而幾個投資額僅為100萬美元的機械、汽車、電子信息類項目卻成為“座上賓”,還享受到了“招商綠色通道”待遇。煙臺開發區為何舍大取小?
原來,現在無論規模多大的項目進駐煙臺開發區,都要先過兩道“門檻”。
一是要過環保審批門檻。凡是環保要求不達標的,實行一票否決。二是要過投資密度門檻。煙臺開發區規定,涉及用地的項目每萬平方米投資額都要達到200萬美元以上。上述兩個過千萬的大項目就是因為“邁”不過這兩道檻,而被擋在了園區之外。
7月8日,總投資180萬美元的煙臺樂星汽車部件有限公司正式落戶煙臺開發區。雖說這是個“小”項目,卻有著非凡的意義。記者了解到,該公司外方是國際上保持科技領先優勢的韓國
LScable株式會社,其主導產品車用軟管系列,填補了國內汽車剎車片軟管、動力轉向高壓軟管的空白。項目達產后,預測當年銷售額就可達到6500萬元,相當于投資總額的4倍多!
類似“樂星”這樣的項目,在煙臺開發區不勝枚舉。煙臺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王秀臣用三句話概括了這些小項目的過人之處:“有自主知識產權;投入產出比高;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參與投資。”
比如,韓國獨資華東變壓器有限公司項目在煙臺開發區注冊時只有幾十萬美元,很不起眼,現在已先后4次增資擴建,投資總額達到注冊時的20多倍。漢高樂泰公司的投資規模、廠房面積、員工總數在同行業中并不占優勢,但由于擁有世界領先的厭氧密封膠劑生產技術,2004年實現利稅高達2.5億元。
王秀臣告訴記者,“開發區最大的財富是土地,必須十分重視集約利用土地。如果現在不進行項目篩選,規劃好工業布局,將來可能面臨大項目、好項目無地可落的局面。”
而土地供應緊張,現在正成為全國利用外資的一個瓶頸問題,這一點山東也不例外。記者從省外經貿廳了解到,宏觀調控下的土地供應緊張問題,已使我省多個已簽約的項目不能實施,在談的項目不能簽約。據煙臺不完全統計,該市因土地指標而受阻的在談、在建項目150多個,總投資近30億美元,急需土地約3萬畝。同處半島制造業基地的青島,土地也成為制約利用外資的最大瓶頸,缺口也為3萬多畝。
省外經貿廳開發區處處長靳中偉說,煙臺開發區“挑”商“選”資,折射出一個重要的觀念嬗變,就是從一味看重項目投資規模,到更加看重項目的質量和效益。煙臺開發區的投資環境各項指標都領先于其它國家級開發區,對于這樣的“黃金寶地”,通過設置“高門檻”來培育產業集群帶,既是發展的必然,也是現實的需要。
事實上,“高門檻”擋不住“高個子”和“大塊頭”。今年上半年,煙臺開發區新引進千萬美元項目16個,其中2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0個,合同外資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突破3億美元和1億美元,世界500強中的日本三井物產、韓國TEC等紛紛在此落戶。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