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膠州市杜村鎮還是一個舉步維艱的貧困鎮。在青島市建委的幫扶下,他們共同打造“造血”機制,在短短幾年里,其財政收入、招商引資、農民收入等主要指標翻番增
--一個貧困鄉鎮的脫貧路徑
杜村鎮地處膠州市西南部,70%的土地是山嶺薄地,
2001年前還是一個工農業基礎都很薄弱的小鎮。鎮機關干部工資總是拖后幾個月才能領到,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市排名倒數第一。
政策福音:從脫困無門到發展有路
當時,像杜村這樣的經濟欠發達鄉鎮,在青島市還有20多個。如果不盡快幫助改變其落后面貌,將影響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為此,2001年底,青島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市直部門對口幫扶經濟欠發達鄉鎮的意見,決定用五年時間,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重點扶持全市26處經濟困難鄉鎮的開發建設。
隨即,市委副書記、市長夏耕將杜村鎮定為自己的聯系點。青島市建委作為對口幫扶單位,與杜村結成了“親戚”。杜村的發展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接到幫扶任務的第一天起,青島市建委就把杜村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情來辦。幫扶工作組成員頂風冒雨走遍了全鎮41個村莊,與村干部和村民們共商脫貧致富之路。最終,市建委與杜村鎮黨政一班人達成了共識:省道朱諸路穿鎮而過,杜村發展工業具有較大潛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委很快就確定了幫扶思路:把突破點選在園區建設上!推動杜村由傳統農業鎮向工業鎮轉變,增強其自我發展的能力。
奠定基石:從一片荒野到“六通一平”
實際上,杜村人從來沒有中斷過工業強鎮之夢。但由于基礎太差,資金無著,始終在招商引資方面難有作為。
2002年夏,青島市建委籌措300多萬元資金,調動30多臺推土機、挖掘機、裝卸車輛,使杜村工業園區建設付諸實施。短短一個月時間,高標準、高質量硬化道路5條共3萬平方米,鋪設供排水管道5000米,一個承載能力較強的1平方公里工業聚集區破土而出。工程竣工當年,即有德寶皮衣、新嘉華服裝等13個項目落戶。
2003年,市建委出資委托省城鄉設計院對杜村鎮駐地進行總體規劃,形成工業區、辦公區、生活區3個專業性詳規,為杜村鎮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指明了方向。
2004年,建委又籌資600萬元,硬化了工業園6條共8萬平方米道路,鋪設供排水管道2萬米,架設通訊光纜8000米,能夠承接大項目的面積達到了3平方公里。而如今,投資300萬元的工業聚集區三期工程道路硬化工程也即將展開。
看著眼前生機勃發的工業集聚區,鎮黨委書記高紅日感慨萬端:“市建委實際上是幫我們搭起了一個發展平臺,圓了一個工業強鎮之夢。”
牽線搭橋:從邊緣小鎮到產業聚集區
“一條街倆路口,吹玻璃鋸木頭”,這曾是杜村鎮工業狀況的真實寫照。2001年之前,全鎮只有一家虧損嚴重的玻璃廠和一家半死不活的鎮辦木器廠。
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后,杜村鎮把招商引資作為重中之重。而市建委也沒有就此止步,他們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牽線搭橋。2004年,在市建委新型建材產業辦公室大力推介下,青島新型建材工業園在杜村鎮破土動工。目前園區內已有4家建材企業落戶,2家建成投產。在市建委的大力支持下,位列全國民營企業百強的廣源發集團總投資2億元的煉油項目,已于今年7月1日開工建設,預計3個月完工投產,可實現年產值12億元,稅收6000萬元。
同時,市建委還聯系青島理工大學對杜村鎮建筑公司的技術骨干進行集中輪訓,并幫助成立了鎮房地產開發公司,選派專門人員進行具體指導。
原本貧瘠的土地已是生機盎然。青島金羽集團、一木集團、臺灣宏森木業等企業相繼落戶,板材、五金、油漆、包裝等20多家配套企業緊隨其后。如今的杜村,已成為青島市規模最大的木器家具生產基地。在全鎮落戶的59個項目中,有80%是青島“退城進鄉”項目。這種承接青島產業轉移的“杜村現象”,已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
據統計,近幾年杜村鎮累計實際利用外資3100萬美元、內資3.8億元。以“青島一木”為龍頭的木器家具、以“新嘉華”為龍頭的紡織服裝、以“海王食品”為龍頭的食品加工、以“鴻盟熱電”為龍頭的能源玻璃等四大產業初具規模。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1418萬元,是2001年的4倍多;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1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2100元,約占總收入的42%。
昔日貧窮的杜村,正在強鎮富民的康莊大道上迅跑。梁學勇劉振華孫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