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的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開始讓美國感到不安。與此同時,美國在第四輪朝核六方會談中表現出了鮮有的靈活與耐心,大有回歸克林頓時期美朝關系的架勢。綜觀美國的中亞和東亞政策態勢,布什政府的新保守主義節奏似乎開始放慢了。
美軍能否撤出中亞駐軍,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和什么時間撤出?這不是一個
簡單問題。因為,美借反恐之名實現了其進駐中亞這個世界島的“百年夢想”,保證軍事存在與隨時進駐的能力,并利用中亞的跳板作用輻射南亞、中東,不僅關系到布什政府的“大中亞”與“大中東”戰略的成敗,更是涉及到鞏固對俄羅斯和中國這兩個戰略對手的競爭優勢問題。看來,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精神的壓力下,美國需要新的繼續存在的理由。
當然,阿斯塔納峰會是標志性的。在經歷“顏色革命”沖擊后,中亞有關國家開始從支持美國的反恐戰略轉向各自的根本性問題———政權,對美國移植民主的做法開始說“不”。但是,中亞的地緣戰略地位決定了平衡外交的基本格局不會變,打擊對世俗政權構成威脅的極端宗教勢力和恐怖主義勢力的基本走向不會變。在各國現有軍事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合作反恐有其存在的合理因素。同時,軍事存在也為美國在該地區有關國家鞏固所謂的民主提供了附加條件。因此說,美國可能放慢了節奏,但目標不會改變。
在筆者看來,阿斯塔納峰會的最大成果,是各成員國、尤其是中亞地區國家厘清了“9·11”以來模糊不清的戰略選擇問題。在目前的國際及地區局勢下,這一問題已不能等同于是親美還是親俄問題。這是因為,已經經歷了民主改造的國家的政治精英尚需要時間進行利益磨合,鞏固穩定局面,并在此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這一艱巨任務;同時,歷來敢于向美國展示獨立性的印度、伊朗等國作為觀察員出席峰會,預示著上海合作組織有望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跨地區組織,南亞、中亞與中東已經出現了更為明顯的利益融合跡象。大棋局參與者的增多,以及美國自身政策的失誤,都將迫使美國調整其地區戰略,放慢節奏。但是,節奏的放慢往往意味著重大的結構性調整的出臺。
再看看東亞格局。實際上,朝核危機所反映出來的3個實質性問題并未改變,即:朝鮮政權問題、東北亞地區安全機制問題和朝鮮半島統一模式問題。當然,從新保守主義的角度來推斷,當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朝核危機仍將主要集中在第一層面上,美國代表團表現出來的耐心,或許是從歐洲的恐怖事件中吸取了教訓。
當前,東亞的不確定性超出了中亞。或許,美國人的節奏是放慢了,但究竟轉向哪個方向,還需要看看。這或許是個機遇,而抓住這一機遇,建立與美國穩定、可預測的戰略關系,實現真正的共贏局面,還需要我們更謹慎些、更耐心些。作者: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