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過境遷
2001年6月,戰嘉瑾率隊將海信ASIC設計中心設到位于上海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化基地。
還是1999年的時候,周厚健召集了一次內部專題會議,把當時海信技術中心的負責人夏曉東與一批做電視
電路開發的人召集到一起,討論的話題只有一個:“我們現在涉足芯片可能性怎么樣?”包括戰嘉瑾在內的技術人員的回答是:只要企業能夠投入,只要能給出時間,按照海信技術人員的素質,芯片是可以開發成功的。
這次會后,海信就成立了集成電路項目籌備組。2000年,“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所”成為海信集團技術中心眾多研究所中的一個新成員。
密布著艱辛和寂寞的開發之路持續了四年多。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人,沿著這條不平坦的創新之路一步一步地走了下來,體味著一點點勝利的喜悅。2002年年底,他們完成了包括從算法到電路的全部液晶顯示器電路的FPGA實現項目。這是他們在集成電路設計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之后的2003年,他們又開始了數字視頻處理器的正式產品級芯片的開發。這項工作一直持續了兩年的時間,直到2004年11月27日,完成MPW流片,獲得成功;
兩周后,該芯片即成功地應用在支持1080P高清顯示格式的電視機上,其效果達到同類芯片的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2月12日,采用該芯片的整機,完成可靠性加速試驗;
2005年3月1日,完成工程批芯片生產,3月7日完成工程批樣片整機應用驗證工作。
而從2005年2月開始,該芯片反復數次進行裝機的工程批生產和驗證,并與國際同類產品進行嚴格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運用該芯片的電視整機產品與采用國際先進芯片的電視相比,技術性能毫不遜色。6月24日,這款高清晰、高畫質數字視頻媒體處理芯片與應用成果高票通過了信息產業部組織的權威鑒定:其結構設計與關鍵算法設計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將應用到數字高清彩電上,并完全替代國外同類產品。為了充分表達此次自主創新的勝利帶給中國企業和中國工業的意義,該芯片被命名為“HIVIEW信芯”!
記者手記
四年多的默默奮斗,終于一朝爆發。“信芯”再次詮釋海信著名的“技術孵化產業”模式,一個前景廣闊的新產業讓海信的未來更加明朗而久遠。
1元產值即可帶動相關產業10元的增長———芯片具備如此強大的產業拉動效應。從IC設計、封裝測試、芯片制造,一直到整機制造、銷售通路,芯片技術拉動著產業的上中下游。海信集團決定,將“信芯”的產業化放入以彩電整機研發與制造銷售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實現芯片產業的垂直鏈接,提高上市公司贏利水平。
“信芯”使海信在已經獲得制造業重大成功以后,可以在產業上游進行重兵部署。海信產業的“上下互動”已經讓周厚健看到了更大的成功保障———海信電視本身的需求,就可以確保“信芯”初期的固有需求量,從而降低企業整體的投資風險。而這種積累帶來的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是保證海信芯片進一步在產業鏈上游和核心技術中進一步突破的有力保障。
對周厚健來說,當海信和其他企業一樣在第一輪較量苦苦掙扎后,他希望海信借助“信芯”的推出,步入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二次創業”。無疑,當技術變革帶來更大范圍的產業升級過程中,芯片讓周厚健快速找到并搶占了適合海信未來產業發展的位置。 (本報通訊員朱書琴
記者李秀玲)
老總格言
核心技術可以追,但步驟無法省略。面對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矛盾,面對重市場還是重技術的選擇,海信勢必為這無法省略的步驟付出忍耐寂寞的代價,將“技術立企”變成基本法,永不動搖。
技術開發有其獨特的特點,它遵循稀缺性規律,卻不遵循邊際效率遞減規律。也就是說,高技術能獲得高價位,且越高的投入則有越高的收益,只要方向正確,而最可怕的是不肯在技術上投入!———海信集團總裁周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