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作坊里生產或從河北、湖北等地購進的劣質迷彩服,經過二道販子和學校采購渠道,“身價”瘋長幾倍后進了省城部分學校,成了新生入學的軍訓用服。經營者們賺得缽滿盆溢的同時,這些在色牢度、PH值指標上不合格的劣質衣服,卻在危害著學生們的身體健康。
迷彩服熱銷到學校
有家長向記者反映,去年孩子軍訓穿的迷彩服掉色不說,洗了一水就不能再穿,他們對軍訓服的質量表示懷疑。7月下旬,記者以學校采購員身份兩次來到濟南市經六路延長線孔村段,對附近軍用品批發店進行了暗訪。
在一家軍用品店,店主得知記者的目的后警惕地盤問了一番,然后推薦起來:“學校不同,服裝也不同,關鍵是你自己怎么選。”
記者表明自己是高中學校的,店主指著一套要價22元的長袖迷彩裝稱,這是剛到的貨,昨天一所中學剛來訂了400多套。
店主還向記者推薦了一種13元一套的,但表示衣服質量差,不能保證質量。記者發現這種迷彩裝呈透明狀,摸上去有刺手感覺。店主透露,13元一套的軍訓服是用化纖面料制成的,穿上很不舒服,不僅不吸汗,掉色也很嚴重。“一般都是軍訓時間短的初中學校來批發,洗一水就不能穿了。”店主稱。
據調查,軍訓服裝質量的好壞和不同年齡段學生有直接關系。初中多選用質量最低的“一次性”服裝,價格在13—15元;高中段的軍訓服質量相對稍好,每套價格20元左右;相對于中學,大學里選用的則是質量相對較好的純棉短袖衫和長褲,一套在50元左右。
由于貨量足,前來采購的學校除了濟南市區及郊縣的外,濰坊、淄博等地的三道販子也從這里進貨,再轉手批發給學校。
多數迷彩服產自小作坊
大部分店推銷時都稱服裝來自正規軍用品廠,質量可靠。但記者發現,由于這些迷彩服極少有標簽,少數幾件只標著簡單的外文字母,因此無法從外觀上判斷這些服裝的生產廠家。
在另外一家規模較大的服裝店里,店主是個20歲左右的小伙子,操湖北口音,對服裝來源他沒有掩飾。據他說,市面上的迷彩服大部分都是河北石家莊的小作坊里生產的,也有的是從湖北武漢等地運來的,“都是私人縫的。”小伙子說。
這個店主賣的迷彩服和其他幾家大同小異,記者表示想要更便宜點的時,小伙子從貨架上層找出另外一套長袖迷彩裝,價格為18元,“這是自己生產的,仿得一般,可以便宜賣給你。”小伙子表示。
“你還有自己的工廠啊?”記者問。
“哪里是工廠,就是個小作坊。”小伙子謙虛地說。
暗訪了解到,這些打著“軍用品廠”生產旗號的服裝,大部分是從河北石家莊、湖北武漢等小作坊批發來的仿冒品。少數規模較大的服裝店,甚至有自己的加工作坊。
送檢服裝均不合格
記者在兩家店鋪買了4套服裝,帶到了濟南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服裝紡織纖維產品監督檢驗部檢驗。質監所的專家經過初步檢查后發現,4套服裝只有一套標有“YY”標簽,其他樣品服裝甚至連標簽都沒有,按照《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有關標準,這4套服裝都不合格,是不允許銷售的。
7月31日,濟南市質檢所在國家有關標準下對4套樣品服裝的完整檢驗完成。4件服裝的基本安全技術指標不合格,其中PH值達到了8.2,超出國家標準規定標準0.7個百分點,此外,被抽檢服裝染色牢度不符合要求。
據濟南市質檢所服裝站專家介紹,PH值超標的軍訓服呈堿性,與人體皮膚直接接觸后,容易破壞皮膚的弱酸性表面環境,降低皮膚抵抗力。同時,這些軍訓服裝的色牢度強度不夠,容易掉色,被堿性弱化的皮膚很容易吸收染料,從而引起皮疹;而一旦染料中的重金屬離子滲透皮膚,會嚴重危害穿著者的身體健康。
迷彩服身價大漲進校園
被賣到學校去的迷彩服大部分做工粗糙,衣服薄而透,手感差,甚至連基本的標簽都沒有。這些特點應該很容易讓人判斷它們質量的好壞,但為什么大量劣質服裝還是堂而皇之地進了校園呢?
記者在一家服裝店要求按最低價配了一套軍訓裝備,店主給記者列了個單子:13.5元一套的長袖迷彩裝、1.1元一條的腰帶、1.2元的帽子、5元的膠鞋,全套行頭加起來不到21元。
“還能再低嗎?”
“你還不知足,我最多才賺5元錢,你們學校賣給學生,賣個六七十元都不成問題。”店主說。
一套20元左右的軍訓裝備,在“身價”翻了三四番后進入了校園,即使按最低的盈利40元計算,一所招收500人左右的學校可以賺20000元,中間商也可以賺2500元。
濟南市質檢所服裝部有關人士指出,軍訓服作為直接接觸皮膚服裝,存在的質量問題應該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質檢所同時提醒經營者和學校采購者,最好對手中的軍訓服裝進行質量檢驗,拒絕劣質產品,以免危害學生身體健康。(記者
張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