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青島(板塊)示范樓盤”專家考察一路風塵仆仆走下來,示范項目在節能、節水、節地、環保等方面的表現,成為今年評審專家關注的一個焦點。
&n
bsp;能源、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保障,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由我國基本國情決定的。對于這一中央精神,評審專家們有著充分的認識。
評審專家之一,青島市房地產開發管理局房地產業處處長丁建就發展生態住宅有關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倡導生態住宅是我市創建生態城市和節約型社會的必然選擇
生態住宅是把一個住宅小區看作一個系統。這樣一個系統在其運行過程中對資源與能源的產出、消耗及回收利用應達到一種平衡,在理想狀態下,這種平衡應是長期、連續和廣泛的。“生態住宅”又稱為“綠色住宅”,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全球性能源危機使人們對傳統的發展觀念進行反思。目前,美國、德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國家均在開展生態住宅的研究與建設,并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
我國在生態住宅方面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家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并列作為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戰略,生態問題受到各級政府的普遍重視。
在今年召開的“青島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生態市、迎接2008年奧帆賽動員大會”上,我市提出了創建生態城市的明確要求。
生態住宅不是空中樓閣
“生態”并不意味著高技術、高成本,就當前我國的技術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利用現有技術逐步地實現生態住宅的目標。目前生態住宅建設中可采用的技術很多,主要集中在節能、節地、節水和環保等方面。例如太陽能利用技術、地熱利用技術、給水處理技術、管道直飲水技術、污水處理和回用技術、雨水收集和回用技術、中水回用技術、中央空調技術、室內通風和換氣技術、保溫隔熱技術、隔聲和噪聲污染控制技術、采光和光污染控制技術以及其他各種技術。
通過對這次參評項目的論證發現,我市開發商的節能、節水、節地等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有項目幾乎都采取了建筑節能措施,有的項目的熱源直接采用工業廢氣,建筑本身都采取了保溫措施;有的項目利用地形將車庫設在地下,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的項目將雨水采集用于小區的綠化和水景用水;有的項目采用了中水回用系統,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
同時我們也發現,許多項目在整體設計理念、新材料、新技術的系統應用等方面相比國內一些先進城市還有一定差距,例如有的項目墻體保溫仍然采用了相對落后的外墻內保溫技術,太陽能的應用也只是局限于太陽能熱水器的使用。其實,目前已經有用于冬季采暖的太陽能墻板,這種技術在國外已得到很好的推廣。
另外,建議我市結合自身經濟發展和地域特點盡快建立一套科學的、便于操作的示范住宅小區和生態住宅的技術評價體系,為我市示范住宅小區的創建提供范本和依據。本報記者張則濤
丁建,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現任青島市房地產開發管理局房地產業處處長,曾主持設計多項工業及民用建筑,獲得1996年度省優秀設計二等獎,并主持制定《青島市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實施細則》、《青島市節能建筑設計通用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