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在《解放軍報》發表文章指出,抗日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里程碑,全文如下:
偉大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中華民族解放斗爭的里程碑。六年局部抗戰,八年全面抗戰,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徹底打敗了日本侵
略者,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驚天動地的偉業,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偉大歷史作用。值此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緬懷這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抗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以民族統一戰線為旗幟的全民族抗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由局部侵華戰爭擴大到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倡導、推動和全國愛國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國共兩黨本著“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精神,摒棄前嫌,一致對敵,實現第二次合作,進而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戰勝日本侵略者凝聚起了強大的力量。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民族大義,推動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軍隊主要在日軍進攻的正面作戰。1937年8月,日軍占領平津后,沿平綏、平漢、津浦路向國民黨正面戰場發起全面進攻。八路軍直接在戰役上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主力在晉東北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取得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精神。國民黨軍隊在淞滬、忻口、徐州及武漢等會戰中頑強抗敵,并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重大勝利。八路軍、新四軍分別挺進華北、華中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開辟廣闊的敵后戰場。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抗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1938年10月武漢和廣州失守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軍在堅持滅亡中國的總方針下調整侵華策略,將主要力量用于進攻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黨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國民黨由積極抗戰轉為消極抗戰,敵后戰場逐步成為全國抗日的主戰場。1940年8月,為了粉碎敵人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囚籠”政策,遏制對日妥協的暗流,八路軍對華北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斃傷日軍2萬余人、偽軍5000余人,俘虜日偽軍1.8萬余人,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斗志。在此階段,敵后戰場抗擊了大部分侵華日軍和幾乎全部偽軍。1944年,各抗日根據地軍民普遍展開局部反攻。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勢如破竹,日本法西斯在太平洋和中國戰場面臨最后崩潰的局面。中國敵后戰場軍民由局部反攻迅速發展為全面反攻,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也發起反攻作戰,給予日寇最后打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創造了半殖民地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成為中華民族抵御侵略戰爭史上的不朽篇章。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光輝旗幟下,中華兒女,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內海外,不分男女老幼,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壯的全民族抗戰的活劇。解放區廣泛動員人力、物力、畜力支援前線,大批青年踴躍參軍,僅陜甘寧邊區參軍人數就達3萬余人。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根據地的經濟基本自給,為持久抗戰奠定了物質基礎。國統區人民群眾把抗日救亡運動和愛國民主運動結合起來,以服兵役、力役、勞軍、獻金、納糧等方式,支援前方抗戰。愛國知識分子或以筆為槍,在思想文化戰線開展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或投筆從戎,奔赴血與火的戰場。廣大文藝工作者紛紛組織起來,創作出大批抗戰文藝作品,激勵軍民的抗日熱情和斗志。愛國實業家抱定“決不以廠資敵”的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將工廠遷往內地,為發展大后方經濟、積聚抗戰經濟實力作出了重要貢獻。海外華僑紛紛組織救亡團體,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熱潮。在“七七”事變當天,美國紐約華僑就成立了“紐約華僑救濟總委員會”。在南洋,陳嘉庚等愛國華僑領袖創建救國救鄉聯合組織。廣大華僑為國傾心盡力,慷慨解囊,1939年匯款、捐款折合國幣就達13億元,而當年全國戰費為18億元國幣。
大批海外赤子不遠萬里歸國,奔赴戰火紛飛的前線,僅回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處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的臺灣同胞,不僅在島內開展了艱苦、悲壯的抗日斗爭,在八年抗戰期間還有約5萬人渡海翻山,沖破封鎖,回到祖國大陸投身抗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侵華日軍128萬人向中國投降。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了中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抗日戰爭的勝利,極大地推進了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并依靠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自己的模范行動,指引廣大軍民英勇抗戰,支撐起全民族長期抗戰勝利的希望,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和堅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九一八”事變后第三天,中共中央即發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宣言。1933年1月,中共中央再次發表宣言,提出愿意在立即停止進攻蘇區紅軍、給予民眾民主權利和武裝工農三個條件下,同任何國民黨部隊訂立共同抗日的協定。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又發表《八一宣言》,明確表示共產黨和紅軍愿意與中國一切愿意參加抗日救國事業的各黨派、各團體,包括國民黨在內的一切地方軍政機關進行談判,共同籌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明確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關于逼蔣抗日問題的指示》,將“抗日反蔣”改為“逼蔣抗日”。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共中央以國家命運、民族利益為重,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迫使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條件。以此為契機,我黨積極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至1937年9月下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自建立之日起,日本帝國主義、國際綏靖主義和國內投降主義竭力進行離間與破壞,嚴重威脅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和鞏固。悲觀失望、妥協動搖的情緒在統一戰線內部時有上升,少數頑固派置民族大義于不顧,同室操戈,不斷制造親者痛、仇者快的反共摩擦。對此,中國共產黨堅持以民族利益為重,顧全大局,旗幟鮮明地提出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三大政治口號,實行政治上取攻勢、軍事上取守勢的策略,妥善處理“皖南事變”等事件,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急風暴雨的沖擊下能夠堅持和鞏固。
中國共產黨提出并踐行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從分析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中日雙方的基本特點出發,系統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以及持久戰的戰略思想,成為指導全國抗戰的偉大綱領和行動指南。1937年7月23日,毛澤東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實行全國總動員,全國人民、政府和軍隊團結起來進行全面抗戰的八大綱領。同年8月,在陜北洛川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正式提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路線。早在1936年7月同斯諾的談話中,毛澤東就提出了以持久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全面抗戰爆發后,為加強對日作戰指導,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全國抗戰之戰略計劃及作戰原則案》。1938年毛澤東《論持久戰》發表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思想得到了廣泛認同,對正面和敵后抗戰都產生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毛澤東結合抗日戰爭的特點,首次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他在《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文中全面闡述了游擊戰的地位、作用、基本原則及發展趨勢等問題,形成了系統的游擊戰理論。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于統一和提高我黨我軍對游擊戰爭的認識,促進抗日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敵后戰場和堅持敵后抗戰。全面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東北抗日聯軍深入敵后,廣泛發動人民群眾,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日軍占領上海、太原后,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基本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游擊戰爭上升到主要地位,八路軍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廣泛開展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京滬杭地區淪陷后,新四軍挺進華中敵后,出現了“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的局面。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在鞏固華北和發展華中敵后根據地的基礎上,又在廣東東江、珠江地區和海南島開辟了華南敵后抗日戰場。東北抗日聯軍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形成東北敵后戰場,打擊和牽制日本關東軍,對關內抗戰起到了戰略配合作用。在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華北、華中及華南等19個省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0余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抗日游擊隊發展到近132萬人,民兵發展到260余萬人。敵后抗日軍民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偽軍118.7萬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敵后戰場的開辟,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抗戰力量的不斷發展,形成了獨當一面的戰略格局,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全面、徹底勝利的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