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進展,但暴露的問題更為嚴重。從總體上講,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薄W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公布的調查報告給出的這一結論像塊巨石投河,反響巨大。(據《廣州日報》7月30日報道)
筆者以為,值得警惕的是在否定
市場化背景下,醫改走上推倒重來的歧路。甚至重拾十幾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舊有的醫療體制。
誠然,在中國,由于醫療服務市場供需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醫療市場并非是一個完全的競爭的市場。過分強調市場化容易導致導致醫療服務不公平,也沒效率。但如果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罪于市場化,則是顯失公平的。經濟學家汪丁丁說,“市場‘失靈’的真正原因其實總是‘政府失靈’”,沒有政府監督的市場,出現混亂無序是必然的。另外,百姓看不起病,藥價虛高等問題也和醫療行業中的一些腐敗行為沒有受到嚴厲懲處,是大有關系的。總之,出現問題,并非全都是市場的弊端所致,政府對此應該有所反省。
嚴重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公,導致的“看病難,看病貴”等無奈現狀,讓很多人懷念起十幾年前計劃經濟制度下的公費醫療體制,似乎那種制度是最公平的。果真如此嗎?據統計,直到1994年,享有公費醫療的人占全國總人口比例不超過2.5%。這個數字遠遠低于現在醫療保險所惠及的人群。另外,有一種錯誤的觀點,似乎認為只要有市場化介入,就必然導致看病貴和藥價高。確實,市場化有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天性。但為什么同樣是市場化的彩電市場,出現的是微利時代呢?可見,暴利絕不是市場化的本質特征,因仇視暴利而談市場化則色變是不可取的。
在醫療這個市場上,由于醫療公共資源關系民生,因此絕不能全盤市場化。但同樣,也絕不能全部由政府包辦,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政府有包辦百姓醫療的能力。因此,理想的體制應該是政府主導和市場化完美結合,政府主導占7成,市場化占3成。這3成不僅可以緩解政府的壓力,同時也能給國有醫院帶來“鯰魚效應”。當然,對這3成的市場化,政府還是應該加強監督和管理,不能任由無序發展。
醫改是關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隨隨便便搞推倒重來,記得十年前,剛剛搞醫療改革的時候,我們提出了“長痛不如短痛”的口號,如今,百姓已經痛過一回了。如果相關政策仍然左右搖擺,猶豫不決,不去大力總結經驗而只是胡亂探索或走回頭路,那么受傷的就只有老百姓了。我們于心何忍?
作者:湖北 歐木華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