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煉油等一批大項目的破土動工,以青島港為依托,大港口帶動大工業、大工業推動大物流的臨港工業發展模式正步入良性循環———青島臨港工業圖景誘人
所謂臨港工業,是指依托港口資源、海上貿易和現代工業發展,在港區地域內建立和發展起
來的工業。毗鄰港口興建工業,解決了工業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的物流瓶頸,使得企業經營擁有了巨大的區位優勢和成本優勢。
在2002年青島港集裝箱航線西移之后,我市港口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去年,青島港實現吞吐量1.62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514萬標準箱,原油吞吐量完成3106萬噸,礦石吞吐量完成5560萬噸。這一切為四大工業基地和六大產業集群的建設,為打造西海岸制造業基地提供了先決條件。
“大煉油”是青島臨港石油化工業的龍頭項目,它得以落戶青島的重要前提就是這里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同樣,“大煉油”的落戶又進一步加快了港口的發展。目前,中石化已與青島港簽署協議,合資成立“青島實華原油碼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大煉油的重要配套工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并經營原油一、二、三期碼頭,以滿足大煉油項目一期工程年原油加工能力1000萬噸的需求。
也正是在青島獨特的臨港優勢吸引下,韓國高合化纖、SK化工、山東液化天然氣(LNG)、麗東化工等一批國內外大型石化及深加工項目相繼在西海岸落戶,打造出一個完整的石化產業集群。
修造船產業是臨港工業的又一典型形態。目前,我市共擁有修造船企業29家。這其中,正在興建的海西灣造修船基地最具代表性。它將建設30萬噸和50萬噸造船塢各一座、15萬噸造修兩用船塢一座、30萬噸修船塢一座及海洋工程生產基地,近期總產值100億元、中期總產值200億元、遠期總產值300億元。
與此同時,由青島靈山船業股份有限公司和韓國現代綜合商事株式會社共同投資1億美元的造船項目也在推進中,將擴建舾裝碼頭、建設3.5萬噸級船臺和9萬噸船塢及配套設施。屆時,靈山船業的年造船能力將達到100萬載重噸。
圍繞這些正在建設中的造修船大項目,還有一些船廠有意在青島發展,曲軸、船用機械、船用柴油機等一批配套企業和研發機構近期將落戶青島。
另一具有產業集群強烈帶動作用的是汽車產業。6月2日,上汽通用五菱與青島頤中簽訂資產轉讓合同,上汽通用五菱將在西海岸建立分公司,生產現有五菱品牌微型商用車系中的成熟車型,建立直接面向北方市場的生產基地,預計2006年產能達到7萬臺。這一生產基地與保稅區、前灣港緊密相連,享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對企業的供應鏈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而這只是依托港口優勢發展汽車產業的一個例子而已。青島中集專用車項目首輛半掛車已經下線,標志著該項目開始正式運營,北汽福田挖掘機項目、美標威伯科汽車控制系統等一批重點項目預計今年建成投產,一大批配套企業也尾隨而至。優越的港口條件和便捷的通關環境,將為這些企業帶來面向全球采購與銷售的機會。
產業集群的發展進一步繁榮了港口,隨著集裝箱運輸的日趨壯大,集裝箱造箱廠也成為了臨港工業發展的重要一極。世界排名第一的集裝箱制造企業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是看準了青島港口業蓬勃發展的趨勢,將青島作為其重要的集裝箱制造基地。其中,青島中集集裝箱制造有限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北方最大的干貨集裝箱制造基地,總產量占山東省的65%,去年全年銷售收入突破2億美元。專門從事冷藏設備設計和制造的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則年產超過1.4萬臺,在全球占有超過20%的市場份額。
除了石化、造船、汽車等產業外,以海爾、海信、澳柯瑪為核心的家電電子產業集群,以韓國浦項不銹鋼、寶鋼鋼材配送、邯鋼、萊鋼等為核心的鋼鐵王國,還有以嘉里植物油為代表的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也聚集到港口的周圍,這些產業都將借助于港口獲得供應鏈和成本上的競爭力。
港口帶來了制造業的大發展,制造業的發展又帶動了臨港物流產業的迅速崛起。前灣國際物流園是最早進軍西海岸的物流園區之一,這里已集中了馬士基、伊藤忠、韓進等世界500強企業;青島遠洋大亞貨運有限公司是目前青島地區規模較大、服務功能較齊全、綜合實力較強的物流企業,其2004年業務量接近44萬標準箱;青島民營企業裕龍集團也把國際物流作為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的青島裕龍進出口加工與物流產業區也已投入使用。
而作為“區港聯動”試點區域的招商局保稅物流園區目前已完成預驗收,其建成使用后將具備國際中轉、國際轉口、國際采購與配送及倉儲展示等四大功能。
由此可見,大港口帶動大工業、大工業推進大物流的圖景已經逐步展現。這種良性循環的臨港工業發展模式必將帶來大青島經濟發展新的飛躍。(本報記者
戚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