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市衛生局日前發布《青島市急救調度指揮中心(二級)設置標準(試行)》和《青島市急救分中心、急救單元設置標準(試行)》,標志著我市城鎮農村院前急救網絡建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據悉,由政府主辦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按照一定半徑選定幾個急救分中心、接受調度中心統一
指令的模式正在五市和黃島區加快推行。 農村急救模式亟待轉變
現代化的院前急救網絡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一個城市和地區應急防御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市衛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在我市的市內四區和嶗山、城陽兩區,市民撥打120均進入青島市120急救中心調度臺,由該中心統一調度指揮各急救分中心的急救車輛和人員執行急救任務。而在五市和黃島區,在去年底以前,院前急救均由區市人民醫院承擔。在當地撥打120電話,則進入區市人民醫院,由其派車和急救人員前往救護。但這種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急救半徑過大、不便于就近搶救等。為此,從2003年開始,我市著手探索將院前急救網絡向城鎮農村地區覆蓋,力爭3年內實現院前急救統一指揮調度的目標。
即墨市120建設先行一步
2004年11月,由即墨市政府投資60萬元建設的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投入使用,在五市中率先完成了急救模式的轉變。即墨市衛生局自籌資金160萬元為指揮中心和各分中心配備了急救車輛和設施,培訓了院前急救人員。
即墨市分別在即墨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藍村中心衛生院、王村中心衛生院、靈山中心衛生院、劉家莊中心衛生院設立了7處急救分中心、10個急救單元,由即墨市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統一指揮調度。
模式轉變后,即墨市的平均急救反應時間城區小于15分鐘,鄉鎮小于30分鐘,均較以前明顯提速。
與此同時,其它區市的院前急救網絡建設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到目前,黃島區、膠州市、膠南市已完成急救調度指揮中心的規劃,膠州、膠南完成了急救網絡規劃,預期下半年將完成建設任務。
兩個標準出臺提供建設依據
為加快城鎮農村院前急救網絡建設,給五市和黃島區正在籌建的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和急救分中心提供切實可依的建設標準,市衛生局日前制定下發了《青島市急救調度指揮中心(二級)設置標準(試行)》和《青島市急救分中心、急救單元設置標準(試行)》。
這兩個標準規定,五市及黃島區均獨立設立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與青島市急救中心急救調度指揮中心專線聯網,緊急狀態下接受市急救指揮中心統一指揮,平時調度指揮本轄區院前急救;五市及黃島區急救調度指揮中心使用面積不少于300平方米,設2個調度受理臺、8個調度員,調度中心總人數不少于12人。五市及黃島區衛生行政部門要按照急救半徑合理劃分急救區域,做好本轄區的急救網絡設置規劃,每個急救區域設一個急救分中心,實行公平競爭、擇優準入、動態管理,由市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評審驗收并統一命名、掛牌;各急救分中心接受本轄區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的指令,負責對急、危、重癥傷病員實施院外緊急醫療救護,保證當地人民群眾的急救醫療需求和重大災害性突發事件的救援需要,實現救急、就地、就近救護,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系統地救治服務等等。
該標準還詳細規定了區市急救調度指揮中心和急救分中心、急救單元的各項配置標準和技術標準。(本報記者王麗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