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次無償歸還被侵略國家文物百年大鐘回國]()
![]()
流失國外的文
物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北方網資料圖)
7月22日,鑄造于清朝光緒十年的天津塘沽大鐘正式回歸中國,結束了它在英國整整105年的流亡史。這口大鐘于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英軍作為戰利品運回英國,流落海外的時間里,它被多次盜走,又被幸運地尋回,二戰時期,它險遭砸碎鑄鐵的命運,歷經浩劫。
天津塘沽區區委副書記榮新海告訴記者:“這是英國首次無償歸還侵略時期的戰利品,它將作為一個先例,為以后的文物索回提供樣本。”
英國不愿破例歸還國寶
“如果這口大鐘就這樣被無償送回了,那么今后大英博物館里所有的藏品是不是都可以被原屬國索回?”回憶起今年6月,英國樸次茅斯市議會上的激烈爭論,榮新海仍然記憶猶新,在議會現場,來自英國國家文物與遺產委員會的官員不斷發出質疑。
為了確定是否該讓大鐘回歸,英國國家文物與遺產委員會討論了將近兩年,“大鐘回歸的意義實在太重大,必須經過英國從上到下各部門的層層審批。”榮新海告訴記者。
作為英國早年侵略其他國家時的“戰利品”,大鐘已被英國國家文物與遺產委員會列入英國文化遺產的二級目錄,永久在英國保存,“就像現在陳列在大英博物館內的展品一樣,大鐘實際上代表了英國在那個時期的輝煌。”榮新海告訴記者,很多被侵略國家都曾向英國提出文物索回,但從沒有得到結果,“作為保存百年的文物,英國畢竟不情愿原物奉還。”
這口大鐘,它在英國樸次茅斯市的維多利亞公園里已經保存了105年,當地的市民幾輩人都是在大鐘邊長大,為了保護它,還特意修建了一座中式石亭。
“很多當地市民也對大鐘的回歸提出了質疑,他們對大鐘已經有了感情,失去它就像失去了一個親人。”榮新海告訴記者。
另外,如果這口大鐘被無償歸還了,那么大英博物館來自海外的所有藏品就都沒了保證。“這是大鐘回歸中國的主要障礙。”榮新海告訴記者,英國實行的是判例法,一旦有了先例,以后的案件都可以依此而行。
大鐘歷經被偷被藏被砸
英國維多利亞文化中心主任馬克·劉易斯工作的地方離維多利亞公園很近,每次上班他都會經過那里,引起他注意的是一個中國式的石亭。
這個石亭左側一端文字標明“這口鐘從中國天津大沽口繳獲,以此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遠東委任艦軍人”,但奇怪的是并不見鐘的身影。
“我的曾曾祖父作為八國聯軍的一員,參加了那場戰斗,我非常想找到這口鐘。”幾經周折,2003年7月8日在維多利亞公園的一個溫室里發現了這口大鐘。
實際上,大鐘在英國的“日子”并不好過,二戰期間及戰后的一段時間里,曾多次消失。
“有人解釋說,為防止納粹德國空襲而藏起來了,還有傳聞說丘吉爾在戰時曾要求全國上繳鐵器以鑄造大炮,樸次茅斯人民害怕古鐘被上繳,就把它埋在了一個花園里,反正大鐘經常會失蹤。”劉易斯對大鐘當初的狀況非常擔心。
戰爭結束后,大鐘被重新掛出,后來又多次有人想偷盜大鐘,雖然沒有成功,但大鐘頂部已遭到破壞,無法再懸掛了,公園就把它轉移到別處,具體藏在哪里誰也不知道。
1947年,樸次茅斯市立學院的大學生諾爾曼在公園勤工儉學,施肥挖溝時發現了它。后來,大鐘又失蹤了,直到上世紀60年代,樸次茅斯市一家晚報的兩名記者終于在維多利亞公園的角落里找尋到了鐵鐘。不過60年代末,這口大鐘又被從公園亭子挪開,后又被放回,幾經反復,2000年前后又不見了鐘的蹤影。
2003年7月8日,在溫室內找到鐵鐘后,劉易斯將它轉移到了維多利亞藝術中心,供人們參觀,直至這次鐵鐘返回中國。
中英聯手促國寶回歸
“能夠順利地把大鐘索回,有很大一部分是英國友人以及在英華人的功勞。”北京大鐘寺博物館研究員夏明明告訴記者。
索回大鐘發起人馬克·劉易斯說:“我的曾曾祖父作為八國聯軍的一員,參加了那場戰斗,并參與運送大鐘返回英國,這件事讓我愧疚不已。”在一封他發給榮新海的電子郵件中,劉易斯不斷地表示懺悔,“這件國寶不是正義和平的象征,應該把它送還中國。”
2003年秋天,劉易斯與北京古鐘研究所副研究員夏明明通過互聯網取得了聯系,夏明明隨即將此情況通知塘沽區文化局。
但國寶的回歸需要得到英國政府的批準,索要國寶開始執行后的整整10個月都沒有進展。
2004年9月,榮新海與全英華人聯合會副主席、樸次茅斯市華人協會主席葉錦洪建立了聯系。“我一定會盡全力促成國寶回歸祖國。”爭取大沽鐵鐘回歸一事,得到了葉錦洪的支持。葉錦洪利用自己在英國的社會影響,約見了樸次茅斯市市長和議會的多數議員,“我有把握將歸還鐵鐘一事提交樸次茅斯市議會審議、表決,并最終獲得通過。”他告訴榮新海。
2004年11月份,天津市塘沽區與樸次茅斯市開始了認真細致的報批過程。同時,作為友好的象征,塘沽區政府承諾將歸還的鐵鐘陳列在新建的區博物館,并制作一件復制品贈送給樸次茅斯市。
“我們先后寫了近10萬字的電子郵件商討大鐘回歸的事,前后經歷了約1年的時間。”榮新海告訴記者。
今年6月初,樸次茅斯市議會通過辯論表決,同意將大鐘歸還中國。
7月13日,塘沽區區長張家星率團訪問英國,于當地時間下午4時在樸次茅斯市博物館舉行了大鐘回歸交接儀式,樸次茅斯市市長羅賓·斯巴哈特莊重地把大沽鐵鐘交給中方。儀式結束后,在場的人們久久不肯離去,紛紛與大沽鐵鐘合影留念。
“當年,八國聯軍就是從這座大鐘身邊進入中國,而當英軍離開時,除了帶走這座大鐘,還帶走了香港的主權,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了,大鐘也回來了,這是我們中國不斷強盛的標志。”榮新海對記者說。
[新聞會客廳] 中國女留學生幫了大忙
作為英國文物界資深人士,英國維多利亞藝術中心主任馬克·劉易斯很為自己能夠對歸還中國國寶起到重要作用而高興,昨天,記者與他取得了聯系。
記者(以下簡稱記):這次大鐘歸還是完全無償的,那么這是英國首次無償向國外歸還文物嗎?
劉易斯:是的,盡管很難相信,這確實是英國首次向國外無償歸還文物。但這實際上屬于個人行為,我感覺這口大鐘的存在并不能代表和平,所以我一定要促成大鐘的無償回國。
記:為何開此先例?
劉易斯:我每天上班經過的維多利亞公園里有個中式石亭,在亭子左側銘文中提到亭內有口大鐘,但印象中好像沒見過。聽別人說,四五年前這里是有的,于是就想找到它。幾經周折終于在2003年7月8日一次去公園溫室時無意中發現了,但是鐘上刻了很多中文,我看不懂。碰巧有次社區聚會上,我認識了中國留學生范輝,當時她是來參與社區的華語廣播,我便請她來翻譯大鐘上的文字。她告訴我上面刻的是一些中國祠堂名稱和鑄鐘時間。沒想到這口鐘居然和我的家族史有關,范輝說這是八國聯軍時期英國從中國天津大沽口炮臺掠奪走的,在歸還大鐘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中國的榮新海兩次來英國與我們市議員等人會談,這件事在當時確實很轟動。
記:英國法律體系屬于判例法,這次創造了無償向國外歸還文物的先例,對今后英國的文物歸還會有什么影響呢?
劉易斯:依照英國的判例法確實會有這樣的顧慮,當時在市議會上很多人擔心以后會有人排著隊來我們國家索要文物,因此我們實際上采用了特殊方式,即一開始就是個人行為,究竟以后會對政府有什么影響,我現在可不清楚。
鏈接 文物索回任重道遠
根據《國際流失文物返還公約》,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目前,中國政府正努力從海外追回流失國寶,而中國新一代商人也開始積極參與到國寶回歸行動中來。幾年前,流落在海外達300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的作品,被中國商人以近300萬歐元的價格購得,后來由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海外古董回歸的里程碑。
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以百萬件計,分藏在世界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中。還有數千件藝術和文物精品為海外私人所藏。這些文物,有許多是戰爭中被掠走的。專家們認為“外流有利于保護文物”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文物也有所有權。
流落海外部分文物
目前中國流落海外的歷代名畫初步統計,有記錄可查的就已達2.3萬件,美洲(主要是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各占三分之一。歐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時、瑞典等國,大部分是當年從敦煌藏經洞掠走的,一小部分是抗戰前后和解放戰爭前后由外國人買走和華人帶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軸畫有20余張,敦煌16窟收藏的經卷、詩畫、書畫,時代歷經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掛幅佛教畫。流失的宋代卷軸畫有二三百張,元代近200張,明代名畫流失約有8000余件,清代約1.2萬余件。
大沽鐵鐘
大沽鐵鐘鑄造于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曾被懸掛在大沽口北炮臺(俗稱“石頭縫炮臺”),高65厘米,直徑58.5厘米,重105公斤。大鐘上刻有銘文“海口大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皇圖鞏固”等字。這口古鐘反映了19世紀末我國工業化初始階段鑄鐵技術乃至制造業的水平。
(李寧源 實習生楊奇旋)